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人们期盼月圆灯明,家庭团圆。
此时,若是在餐桌上,再端出一盆色彩鲜艳,造型细腻,喜庆万分的礼馍,便能给这年味再添一把火,让整个元宵节更显热闹。
“礼馍又叫花馍,是中国传统民间礼仪庆典、岁时节日中,用面粉特意加工精心装饰而成的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食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礼馍制作技艺传承人党亚贤说。
“礼馍的造型有很多,常规的花开富贵、新年快乐、财源滚滚等,表达了人们对财富和平安的美好期待。随着龙年的到来,我制作了具有龙元素的礼馍,如金龙送福等,让更多人了解关中礼馍。”党亚贤说。
在党亚贤看来,礼馍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抓人眼球的外表,还有更加深邃的内涵。
“正月十五为啥送鹣鹣馍?鹣鹣鸟是一种水鸟,老百姓在观察中发现,鹣鹣鸟出入从不单独行动,都是成双成对地出去,一起回来。所以,给出嫁女儿正月十五送鹣鹣馍。”党亚贤说。
“鹣鹣馍是母亲给出嫁女儿正月十五送灯时带的馍,也叫看灯馍,意在祝福孩子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出嫁女儿年初二给长辈拜年带的馍叫油包子,用植物油和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馅。”党亚贤说。
“这一盘馍就是正月十五送的鹣鹣馍,是孩子十二岁时,外婆给孩子的完灯馍。馍里面有个牛隔头馍。牛隔头是牛干活时,脖子上套的一种农具。表明孩子十二岁,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了,可以担当重任了。十二岁给孩子要完灯。完灯后,给外甥送正月十五只带鹣鹣馍,不带灯笼了。”
诸如此类的礼馍习俗还有很多。如孩子出生,有三天的馍、百天馍、满月馍、订婚馍、结婚馍、盖房上梁馍、过寿馍、人去世馍。年节礼俗上,有拜年馍、正月十五馍、清明节馍、端午节馍、看麦熟馍、忙罢馍、八月十五馍、九月节馍。正所谓,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不同的事有不同的馍。
“礼馍不仅仅是馍,更是中华民族礼仪制度的重要体现。人们在元宵节前后送花灯送礼馍,将这一年的福气送给对方,从而加深了相互的关系,让亲情得以延续,让那份沉甸甸的爱更加圆满。”党亚贤说。
常听人说,很多东西等失去了,你才知道他有多可贵。礼仪也是如此。
没有物质的负载,礼会显得虚无缥缈。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更不愿意带上礼馍,在我看来,这是对礼仪的不了解。馍是载体,重点是礼。元宵节前后送礼馍,是一种传承自古老历史的文明礼仪。”党亚贤说。
不知礼的人,只看见物,以金钱衡量其价值,却忽视了如礼馍一般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团结互助,情深义重的外化。
值此元宵佳节,若有亲人拜访,不妨携花灯带礼馍,让一个个喜庆的礼馍,传递爱,彰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