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 老工业城市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发布于:2024-03-08 09:16   来源:陕西日报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资料照片)。

3月1日,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一只只朱鹮翩翩起舞,觅食嬉戏,灵动而恬适。

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王华强说起“国宝”滔滔不绝:“这里是朱鹮在秦岭以北的首个野化放飞地。自2013年野化放飞以来,野外成功繁育的‘铜川籍’朱鹮,已经突破200只!”

对生态环境十分挑剔的朱鹮选择在铜川“安家”繁育,反映出这座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铜川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铜城”,却一度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生态薄弱,沦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2009年,铜川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迈过资源坎,方能图生存。

铜川转变发展方式,以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重塑产业结构。

呛人的粉尘是传统水泥产业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冀东水泥、尧柏水泥在铜川建成了花园式工厂,听不见噪声、看不见粉尘。

更令人欣喜的是,昔日的老水泥厂,入选了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生产线研发了多维度实时控制技术、生产工况异常识别系统、全自动煤粉检测分析系统、出厂水泥留存样全过程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水泥生产质量智能预测优化和闭环管理,各项运行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条全球领先的万吨水泥生产线,其背后折射着一座资源型城市的深刻变革。

铜川坚持以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统揽全局,狠下决心,积极整合煤炭、水泥、非煤矿山,累计退出煤矿23处、去产能1188万吨,占全省去产能总量的三分之一;拆除水泥窑41座,剩余7家水泥厂全部实现低碳绿色升级;全市非煤矿山从原来的300余家整合关停至42家。铜川还深入实施生产技术改造、产业基础再造,建成一批智慧化矿井、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实施退城入园工程,加快低效用地和老旧厂房盘活利用,建成市级及区县级8个工业园区。

面对“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时代命题,铜川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铜川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布局轮毂、车桥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全省商用车(重卡)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支点城市,30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建成投产。依托关中独有的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发展形成型材、线材、板材多元产品体系。

3月1日,在秦创原铜川光电子产业基地,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谋求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客户遍及世界各地,产品进入华为、中兴、英特尔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彬介绍,公司研发的窄线宽波长可调激光器和窄线宽波长扫描激光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向“高”而攀,迎“新”而行。铜川大力培育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63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47家。

同时,铜川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坚持以照金精神为引领,探索出一条传承红色基因、做实红色文旅、推动老区振兴的发展新路。依托药王故里、千年瓷都、秀丽风光等资源优势,铜川加快推进“药、医、养、游”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打造西安都市圈康养旅游目的地。

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关键点,厚植绿色根基。

铜川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先后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示范试点工程,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累计修复废弃矿山2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获评“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铜川,一座奋进之城,正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安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聚力建设现代产业新城。(记者 赵杨博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