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底色” 陕西这份民生答卷厚且暖
发布于:2024-03-08 10:34   来源:陕西网   

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在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从城市社区到乡村农舍,从新居客厅到田间果园,总书记走到老百姓的身边,拉家常、话民生。202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些与你有关的民生事,在陕西如何具体落实?一起来关注。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陕西具体落实:

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切实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加强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持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不断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实施高等教育促改革强动力增活力行动,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构建高校学术贡献度评价体系,“一校一策”推动内部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锻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校园长骨干体系建设,有组织地引育一批高端人才,强化教师关心关爱。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持续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输送,不断提高教育综合治理效能。

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实施“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专项行动,深入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教育成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和对外交流,让国际化成为提升陕西教育质量的重要推动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等事业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陕西具体落实: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

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

促进西安鼓乐、咸阳茯茶、汉中藤编等特色非遗传承发展。

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发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作用,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提升文艺作品质量,擦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

振兴秦腔艺术,办好2024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活动。提升丝路国际艺术节影响力,支持传统剧院拓展网上剧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水平,鼓励延长开放时间。深入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深化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着眼推进分级诊疗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陕西具体落实:

深化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铜川开展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加强特色专科医院建设,推广智慧医疗,推动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力争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地方病防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

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失能老人补贴制度,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三年行动,做好临时救助和兜底保障。

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力争每千人托位数达到3.8个。推广老年助餐和就近医疗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陕西具体落实:

更好服务全国生态保护大局,健全秦岭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持续巩固“五乱”、小水电等治理成效,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网络,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加快黄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态建设,加强渭北旱腰带生态修复,修编“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为重点,大力推进荒漠化防治,全力打好“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0.8%。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抓好汉丹江重点流域矿产开发综合整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贯彻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以减排、减煤、减卡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提升重点行业减排绩效,新增B级及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削减关中地区电煤消费160万吨,力争煤炭主产区铁路运输比例达到90%,国考10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6.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99.1天。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陕北、关中地区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深化延河、石川河、泾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入排查整治耕地周边重金属污染,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利用,深化煤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地热资源利用。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绿电交易市场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从吃饭到住房,从出行到教育,从医疗到养老,这些民生“小事”,却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福祉。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民生冷暖,这张民生答卷写满了幸福感。

责任编辑:代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