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将纠纷解决在诉前化解在庭外
发布于:2024-03-26 08:21   来源:陕西日报   

3月15日一大早,郑园走进西安市未央区法院,熟门熟路拐进位于一楼的“小蜜蜂”劳模调解室。“去年来过五六次,这次是今年的第一个任务。”郑园说。

郑园换上蓝色马甲,戴好未央区劳模徽章。就在这个当口,两名劳动争议当事人走进来,律师潘丕也到了。

郑园和潘丕是未央区“小蜜蜂”劳模调解队成员。

这两年,未央区承接了西安经开区和浐灞生态区的社会事务,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增。未央区总工会联合法院、司法局、检察院、人社局探索劳动争议调解新模式,注重以法理情相结合及时妥善化解矛盾。

“我们签的是劳务合同,不是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越说越激动。郑园示意他降低音调,同时安抚他的情绪:“别激动,我们不偏不倚。你先听听律师怎么分析。”作为一名创业者,郑园既能体会到企业的不易,也能与劳动者共情。

说来奇怪,只要她一出声,吵闹的一方就会变得比较平和。未央区总工会副主席朱彤涛说:“劳模和律师,一个有公信力,一个专业,调解劳动争议效果非常好。”

“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可以避免更多劳动争议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朱彤涛说。

郑园曾搭档律师成功调解一起工伤理赔案件。一家企业的临时工被机器轧伤手指。企业愿意按工伤鉴定标准赔偿,而伤者家属要求双倍金额赔偿。伤者的父亲50多岁,憔悴又苍老,不难看出,孩子出了事,让一家人都很煎熬。郑园和潘丕分别站在医生和律师的专业角度为伤者仔细分析事故并对比其他案件,告诉伤者家属,企业赔偿的数字有理有据。郑园劝伤者的父亲:“往前看,尽快让孩子和家人开始新的生活。”最后,伤者及家属接受了企业的理赔金额。

“随着诉源治理被纳入考核,法院的工作重心也从提高结案率转到提高调解成功率上。劳模很容易获得争议双方的亲近感,他们调解成功的案件数量是原来的四五倍,也帮我们减轻了压力。”未央区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任瑞鑫说。

作为一家口腔医院的创办者,郑园在调解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她为员工购置了工伤保险,同时在员工手册中详细规定员工的休息时间和各种权益。“企业和劳动者并非对立的双方。”她说,“保护员工权益,不仅能留住人,也能避免让企业陷入法律纠纷。”

与此同时,在离未央区法院9.6公里的未央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未央区法院还在这里设立了巡回法庭。“把巡回法庭设在临街一楼的职工服务中心,就是要离群众更近些,把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未央区总工会主席周泽说。

职工服务中心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门口是布置温馨的爱心驿站,一进门就是职工书屋。“附近单位的员工和小区住户经常会来这里看书。”未央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李欢说。

“再向里走,左手边是‘小蜜蜂’劳模调解室,可以进行劳动争议仲裁前和诉前调解,右手边既是仲裁庭又是巡回法庭,合二为一。”李欢说。

正说着,未央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唐一晶和同事走进仲裁庭。当事人双方落座后,唐一晶宣布开庭。“自从工会组织劳模参与仲裁前调解,我们的担子轻了不少。”唐一晶说。

“矛盾纠纷就像毛线团打了结,越早解开越好。有了劳模调解劳动争议的经验,我们把矛盾纠纷调解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建立调解工作室。家庭矛盾、邻里矛盾不用出社区,家长里短那些‘疙瘩’,直接化解在萌芽状态。”周泽说。

“人民调解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联动协作,推动关口前移,筑牢每一道防线,争取把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萌芽状态。”省总工会副主席王占军说。(记者 郭军 实习生 曹璎珞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