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向“新”而行

——甘泉县用新技术改造推动设施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发布于:2024-04-16 10:08   来源:延安日报   

四月的延安,春花烂漫,生机勃勃。在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智慧蔬菜产业园区,村民们却无暇欣赏美好春光,而是忙着在一座座现代化大棚里摘黄瓜、运辣椒、卖西红柿……

“现在种大棚,农民劳动负担轻多了,我们主要就负责栽苗、掐叶、放蔓、摘菜,其他活计基本都实现自动化了。”魏家沟村大棚黄瓜种植户陈仕伟说,以前摘500公斤左右的黄瓜,夫妻二人用扁担一担一担地往出担,至少得花3个小时,现在用轨道式电动运输车,一次性就全部运出棚外了。

魏家沟村蔬菜园区占地88亩,现有日光温室大棚32座,蔬菜年产量800余吨、产值190余万元。“近年来,我们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持续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装备提升功能。”石门镇二级主任科员、魏家沟村驻村干部庄生婉说,目前,园区已配套实施户外气象监测站、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高压喷雾打药机、智能水肥一体机、360度视频监控系统、无线遥控轨道式电动运输车、棚内补光灯、生物杀虫灯、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等10种新科技,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引擎。

“这些自动化、机械化、智慧化设施设备,大大降低了大棚种植的人工投入,让种植户年龄向上延伸到了70岁,同时智能精细科学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种植的安全性和效益。”庄生婉说,现在魏家沟村一户大棚种植户能轻松管理3个百米大棚,全村棚均收入也从原来的2万元增长到了7万元。

自1992年从山东寿光引进推广日光温室种植技术以来,甘泉县坚持把发展壮大蔬菜生产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在棚型结构、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实现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逐年增加。全县先后建成各级蔬菜示范园33个,形成了以洛河川黄瓜、辣椒和210国道沿线西甜瓜、番茄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已经形成。2023年,甘泉县成功创建设施蔬菜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发展设施农业,甘泉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持续用新技术改造提升设施农业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今年我家西红柿大棚里种植的是市上试验推广的13个新品种,口感都特别好,顾客买了以后说我家西红柿生吃味道十足,做熟汤浓味美,吃了还想吃。”魏家沟村大棚种植户魏军文说,他家种了3个大棚,一棚西红柿、一棚小乳瓜、一棚黄瓜,就他和妻子管理,收入好,管理也轻松。

当前,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延安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富农产业。其中,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更是全市推动设施瓜菜品种更新、促推产量效益双提升、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措施。自2017年起,市蔬菜技术服务站持续开展了7年设施瓜菜品种试验,共引进试验品种500余个。

“甘泉县作为全市设施瓜菜生产核心区之一,把新品种、新技术的持续引进作为设施农业产业重中之重来抓。我们每年试验示范番茄、辣椒、黄瓜、西甜瓜等六大类103个品种,重点扶持打造了田园工厂化育苗基地,年可培育优质种苗500万株,有力地保障了‘菜篮子’种苗稳定供给。”甘泉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马锋说。

截至2023年,甘泉县蔬菜面积3.28万亩,瓜菜总产量11.24万吨。甘泉小乳瓜、甘泉黄瓜、甘泉辣椒、甘泉番茄和甘泉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6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下一步,我们将聚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能,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探索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实现产业效益提档升级,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水平,不断促进乡村振兴,持续助力农民增收。”甘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建说。(记者 刘彦)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