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出来的好日子
发布于:2024-04-18 07:56   来源:群众新闻   作者:穆骋

“慢一点,把产品往前放一放……”4月11日一大早,陈良顺带着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汉中藤编展区。

当日,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暨非遗创新展示活动在西安举办。陈良顺创办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被评为陕西优秀非遗工坊。活动结束后,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两条信息:“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使命”“传承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文化”。

图为陈良顺(左)在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现场,向参会人员介绍汉中藤编产品

今年53岁的陈良顺是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人,出生在藤编世家。“我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藤编技艺,一路走到现在。”陈良顺说。

南郑区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上世纪70年代初,陈良顺的父亲陈太坤带着全家走街串巷,叫卖藤编日用品,靠着精湛的手艺养活一家人。父亲用一双巧手,把藤条编成各式手工艺品的场景,是陈良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藤编工艺复杂,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括蒸煮、剥皮、弯制骨架、缠绕、编织以及打磨、上漆等步骤,光编织花样就有100多种。

在父亲的严格培养下,陈良顺很快便掌握了这项技艺。从学习简单的编法,到掌握复杂的工艺,再到学会制作骨架、完整编好一把椅子,过程之苦,都记录在了他的手指中。

“想做好藤编不容易。像这种最简单的藤椅,就有平编、缠扣、鱼鳞编等20多种编法。知道我指尖这厚厚的老茧咋来的吗?就是指头被刺破了,长上,再被刺破,再长上……藤编技艺就是这么练出来的。”陈良顺说。凭着一股子钻研劲儿和不服输的精神,18岁他便成功“出师”,独当一面。

上山砍青藤,回家编藤椅,走街串巷叫卖,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

“那时候手工藤编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藤椅、桌子。销售渠道也很少,全靠走街串户售卖。”陈良顺回忆说,“1982年,我父亲被评为汉中地区第一批劳模,领完奖回家后就开始琢磨,怎样用祖传的藤编手艺发家致富。”后来,凭着父子二人的吃苦肯干,没过多久,他们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看到他们发了财,一些村民也做起了藤编生意。上世纪80年代末,陈良顺建立了家庭工坊,扩大生产规模。

1993年,成婚后的陈良顺依旧坚守着藤编技艺。每逢集市,他和妻子就用自行车载着编好的藤椅上街售卖。“我俩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每天6点钟准时起床,晚上11点半睡觉。我相信,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定会过上好日子。”陈良顺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家具行业的不断发展,汉中当地很多传统藤编企业先后倒闭。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藤编技艺。

销路受阻,生意难以为继;人员流失,传统技艺传承无人,怎么办?

接连数月,陈良顺愁得睡不着觉。他想起从小父亲对他的教导:要脚踏实地,把藤编产业做好。他暗下决心,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没了接班人,一定要把藤编传下去。

“那时候,我反复在想,再好的东西、再好的手艺,如果外界不了解、产品卖不出去,都不作数。”陈良顺说。1995年前后,他先后到四川、贵州、广东等地的藤编家具市场考察,了解畅销的产品样式和客户需求,边看边学,边看边记,不断积累人脉资源,为后面拓宽销路打基础,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回来后,他把自己关进了房子,反复试、反复练,在自家传统藤编技艺基础上,慢慢探索出更多产品样式和种类。随后,他召集当地十几位藤编大户,苦口婆心地劝说,共同成立了南郑区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成为全镇藤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觉得传统工艺费时费力,肯定会被机械化大批量的生产所替代,没有发展前景。可我不这样想。与机器生产的藤具相比,手工编的东西更舒适透气。这就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只要保证产品品质、不断创新,然后打开销路,获得市场认可,就能让老技艺永葆生命力,实现良性循环。”在陈良顺的坚持下,他们的藤编产品卖得越来越红火,甚至走出国门,牵手国际奢侈品品牌,成为“时尚新宠儿”。

2020年,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成立,通过“企业+培训+就业+电商”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6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对于想学藤编的村民,我们安排附近的师傅上门教学。教会一个徒弟,我们给师傅补贴2000元误工费。”陈良顺说,近年来,他们不断培养年轻人,研发新产品,提升藤编产品附加值,提升工人待遇,吸引更多人学习藤编技艺。

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陈良顺被认定为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儿子陈凌凯、儿媳唐芳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汉中藤编第五代传承人。

唐芳告诉记者,汉中藤编已走出秦巴山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欧美、东南亚地区的10多个国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2023年,公司销售额达到8600余万元。“作为龙头企业,我们将不断创新,找准发展空间,拓宽线上销路,继续与各大高校密切合作,不断丰富藤编产品种类,提升竞争力,持续擦亮汉中藤编品牌,扩大销售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小小青藤,大有可为。我们要做好老技艺的新传承,让更多来自秦巴深山、带着自然气息的藤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受到更多人喜爱。”陈良顺说。

陈良顺一家的传承故事,是汉中藤编产业发展的缩影。秦巴山下,汉水之滨,拥有上千年历史、久负盛名的汉中藤编,如今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今年2月,省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全面推动藤编产业发展。3月,“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

依托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汉中市用好“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发展模式,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做大做强藤编产业,助力全市非遗传承发展。

在藤编“核心区”黄官镇,如今家家办工厂,户户是车间,南郑区形成了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编”手工艺制品体系,开发出家具、装饰品、文创产品3大系列300多种产品,实现了藤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依托藤编等非遗项目,汉中市目前建成非遗工坊、传承基地、传习所102个,带动5万余人居家灵活就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记者 穆骋)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