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不光喜“清淡”,还怕“盐碱”——农田排碱,防止农作物“脆骨”
发布于:2024-04-19 14:08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文培培 徐旻禾

渭南市是农业大市,素有“陕西粮仓”之称。

然而历史上渭北地区内涝盐碱严重,“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长期以来,在渭南市卤泊滩、盐池洼、二华夹槽等多处低洼和片状盐碱地带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全市260万亩农田易发生内涝,50余万亩盐碱地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没有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就难以保障盐碱地治理成效,影响产业发展。2022年,渭南市启动的农田排水排碱恢复保护工程涉及盐碱化改良面积56.5万亩,改善农田面积133.8万亩,恢复改造后,预计年粮食增产75万吨,经济作物增产9万吨。

内涝地成为“吨良田”

南邻渭河、东邻黄河,洛河自西向东斜穿而过,自古以来,丰富的水资源为渭北平原东部的大荔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却也造成大面积的内涝盐碱地。

2021年秋季,在强秋霖的冲击下,大荔县叶家村,田间雨水倒灌、土壤返碱导致玉米等粮食作物大片坏死,村上30多亩紧邻排碱沟的内涝耕地因内涝无法耕种疯长成大片芦苇荡,全村6000余亩耕地,超过半数当年被弃耕。

大荔县韦林镇麦田

大荔县韦林镇麦田

叶家村叶家支沟段地处洛惠渠灌区中干排水系统,由于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原先三四米深的排水渠只剩下不到两米,导致多数渠段的积水漫出渠道,部分干支沟内生活垃圾肆意倾倒,堵塞时有发生。

站在叶家村村北口,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曹世平有些伤感地回忆:“烂场雨”过后,庄稼地里的积水退不下去,为了抢收粮食,村民只好穿上雨靴,将玉米一袋一袋从水地里扛出来,大多数只能眼看着泡在冷水中,无法采收……

2022年3月,县水务局将叶家村区域内的排水渠纳入洛惠渠灌区恢复改造范围,清理淤泥、平整沟坡、平直路肩,全村4.5公里的排碱渠合理拓宽至9.4公里,并在一个月内顺利完工。

“清淤工程完工后,村上支沟的水位高度下降了一米多,流速至少是以前的五倍,这样的压差下,土壤中多余的水就会渗透到排碱渠中,带走部分盐碱,村上过去不产粮的地逐渐都变回了高产田。”说话间,曹世平向下游指去,远远望去排水支沟两侧的麦田已经开始返青,长得密集又整齐。

“去年小麦亩产达到800多斤,土地承包价也比原来翻了两倍,村上的地现在是周边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一旁的村民接过曹世平的话说。

在农田排碱恢复保护工程中,叶家村的蜕变,也是渭南改地适种,保护粮食生产,收获“吨良田”的缩影。

卤泊滩,位于渭河下游,四面高、中间低的地势条件天然形成了两处带状盐碱荒地,西滩在富平县境内,东滩在蒲城县境内,总面积约62.71万亩,蒲城县朱雷村所在地就属于卤泊滩重度盐碱地中心。

远看水一片,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成。在这片盐碱滩地生活了50多年的朱栓锁说,他不懂这些地理数据代表什么,但真切地经历过庄稼绝收、无法耕种的日子,特别是前些年由于农业灌溉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水中盐碱含量大,积水退却后,地面泛起一层白森森的盐碱。

“这段属于卤泊滩许家庄支沟排水工程,2021年秋霖造成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沟道上游有侯西铁路横穿而过,朱雷村北侧约2.3万亩农田被淹。”蒲城县排水(碱)工作站站长耿威解释,这个项目新建及改建沟道15.4公里,规划排水排碱面积29775亩,项目实施后有效恢复农田2.2万亩,改良农田面积达4万余亩。

2023年夏收后,朱栓锁可算松了一口气,自家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比他预期要好得多。

“这几年粮食价格好,效益还不错,大伙种粮积极性很高,加上咱这块种出来的粮食很劲道,做成手工空心挂面特别好吃。”朱栓锁兴奋地介绍,冬季农闲时,村民会自产自销做些挂面出去卖,闲不住的他也加入了其中。

变“改地适种”为“改种适地”

盐碱地里能发展什么产业?

过去几年,蒲城县常家村农民冉如庆一直在和盐碱地较劲。在这片盐碱地上,他种过小麦、玉米,不成;也试种过油菜,一到成熟季没来得及收,油菜颊就裂角,还有不少地块中芦苇疯长。

2018年年初,市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李岗涛来到常家村调研。“既然盐碱地绕不开,粮食又种不成,轻中度盐碱地可以试验种植耐盐碱油料作物。”李岗涛建议村民换个思路,变“改地适种”为“改种适地”。在与市种子公司反复接洽、测试土壤盐碱度后,最终确定在村里推广试种“秦优1618”油菜。

合阳县和家庄镇故池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收获场景

合阳县和家庄镇故池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收获场景

“这个油菜品种跟你之前种的不一样,是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新品种,秆硬抗倒,产量还高,最重要的是耐旱耐碱,不容易裂角。”李岗涛入户家访时耐心解答着冉如庆心中的疑虑,也是在他的坚持下,大伙决定再试上一试。

农民种田,最看中的是效益。当年6月,冉如庆站在自家地里算了笔账:“13亩油菜,每亩产量500斤,每斤能卖三块二角,一料下来,收入两万多元,这样看,明年可以继续尝试扩大规模。”

常家村党支部书记常卫平也看出了门道,盐碱地要种成,还得要良种。他说:“眼见盐碱地里出了效益,周边村子都过来学习,现在常家村的盐碱地油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全镇盐碱地油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4000亩。”

与此同时,渭南市农科院也在蒲城县党睦镇的一片试验田里做起了盐碱地大豆育种试验。一番实践下来,盐碱地不只能种油菜,冬枣、葡萄、酥梨等不少经济作物也能生存。

在临渭区楼史村,45岁的村民赵战宏承包了村上八亩土地种植阳光玫瑰,2019年初挂果时,客商到地头一斤十元包园,每亩地便卖出了两万多元的好价钱。

葡萄好吃种植难度却不小,尤其是每年秋霖期,连续强降水后造成的大棚积水,雨后高温高湿环境,葡萄病虫害最易发生,原先无沟系配套、短时间无法排水的盐碱田块一直是赵战宏心中的隐忧。

“沟渠畅通后,田块实现了自流与自排,弱盐碱土壤长出的葡萄甜度高、口感好,平均亩产3000斤上下,从地头直接销往上海、江苏等地的商超,根本不愁卖。”赵战宏说。

针对重度盐碱地,富平县、蒲城县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蔬菜、水果等,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摆脱土壤的束缚;结合灌溉便利的先天条件,大荔县推广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方式,用大量灌溉降低土壤中的盐分,阻止“返盐”,渭南市不同县域根据盐碱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具体特点发展出一批适合自身的特色产业。

改善生态,水利变为风景

2023年开始,为了更加系统管理排水排碱渠,渭南市将农田排水恢复保护工程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激活原有灌排系统功能的同时,通过项目带动,对过村段、流泥段、陡坡段等关键区段进行改造提升。

在位于渭河右岸的高新东区,提升改造后的东排渠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网红”步道,附近居民闲暇时总会相约去走一走,还有不少孩子们在这里嬉戏。

2023年8月,高新区城乡建设管理局在城区段建设中,投资500万元,利用排碱渠护坡,配套护栏栏杆、灯光照明系统打造出了一条长900多米、宽十米的沿渠景观步道。

初看这条东排渠与其他村道的沟渠水系并无两样,近看才发现,清澈的水体中种着菖蒲、再力花、茭白等水生植物,加上金叶女贞、火焰石楠、月季、菊花等纷纷落户两侧坡道,在各色植物点缀下,过去杂草丛生的护坡地变得颜值与实力并存。

在高新区城乡建设管理局的规划中,景观步道融合水利、生态、景观理念,完成后将串联起周边多家企事业单位、社区、工厂等,通过设计绿道路面、景观绿植、公共空间等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体验。 

“我们利用盐碱水形成水面与土壤共存的景观,在盐碱水里种植耐碱水生植物并对坡道进行大面积绿化,同时为一些水生鸟类提供了捕食、栖息场所,既加大了空气湿度,也改善了区域环境。”渭南市高新区城乡建设管理局水务办科长问张辉说。

时代流转,水渠蜿蜒,历经换代的排水渠见证着现代城乡的发展同时,也早已与附近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大荔县西城街道办南荣华村,改造后的西排干沟从村中自北向南缓缓流淌,这段排水沟总长虽然不到一公里,却已和南荣华村民相依相伴了50多个年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荔县在洛惠灌区和朝邑内滩开始修建排碱沟,用以降盐减排,减少内涝损失,不少南荣华村民曾经参与了建设。

“在那个年月,没有大型机械,挖排碱沟条件艰苦,但大家干活的激情很高。”七旬老人郭翠珍的话语里承载了对这段排碱沟的记忆与期望。

防洪排涝、灌溉农田、村民用水,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过后,这段位于西排干沟末端的沟道,到2018年前后,因排水不畅引起的水位上涨已经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道路、民房安全。

73岁的村民李斌学家的自建房与西排干沟仅隔着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小道,每年汛期时,房屋西侧的沟道经雨水冲刷,淤积严重,沟岸坍塌,这让一直盘算着在老房上加盖新房的李斌学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另寻他处。

“现在变化太大了,边坡全部砌了石挡墙,安装了护栏,整治后的沟道不仅恢复了原来的功能,河道两岸连着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硬化,既安全也整洁。”李斌学说,2022年8月,过村段全面整治后,他做了个决定,带着老伴儿和小孙子继续搬回老屋居住。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4年第7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