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器人”的成长——这家民营企业为何吸引17家“世界500强”?
发布于:2024-04-19 14:12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王雅

在海尔集团的青岛厂区,20台抱夹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搬运冰箱。每台抱夹机器人不仅节约四分之三的时间成本,还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长安汽车渝北工厂,一台合装机器人正在装配汽车底盘与车身,误差可以控制在一毫米以内。单条生产线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167万元,提升效率20%。

这些工业机器人,都来自一家民营企业——西安达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升科技)。

科创赛道正成为城市竞争焦点。当前,陕西科创力加速释放,赋能企业韧性发展,产业竞争优势日趋显著,区域竞争力不断凸显。推进科技产业和实体经济,陕西正在储备优质的种子。

与17家世界500强企业达成合作,取得知识产权50余项,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达升科技离不开环境的外因,也源于自身的努力。

从民房里诞生的民企

冬天的夜晚寒冷又寂静。

在鄠邑区草堂街道一处农家小院里,忙碌了一天的赵江民难得有了一丝喘息的时间。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的雪,已经铺满整个院子。没钱买空调,不能烧火炉,仅靠着租来的老式“军大衣”过冬,饿了就跑出去咥一碗拉条子面,顾不上休息又一头扎进房间里搞试验。

达升科技机器人的雏形,就在这几间民房里诞生。

物流仓储站机器人搬运货物

物流仓储站机器人搬运货物

回想创业伊始,当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如今,达升科技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合装机器人、抱夹机器人等多款工业机器人,为海尔、长安汽车、博世力士乐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服务。

为什么要创业?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达升科技创始人赵江民,曾经在研究所工作。那时候他的工资已远超全省平均水平,而放下“铁饭碗”只有一个原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创业的笃定相反的是,彼时行业正处于一种微妙的拉锯状态:服务机器人概念受到市场热捧后,落地下来仍是一个噱头,市场热度逐渐冷却。

“只有行业冷下来,大家才能更好地去关注技术,关注产业落地。”彼时的赵江民已经38岁,四个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伙伴聚到一起,跑去秦岭脚下的民房开始创业。“到这儿来说是图清净,实际上是趁便宜。”赵江民说,手上有的只是理论、技术和经验。

本着不能为国民经济做贡献的科研成果相当于废纸的信念,在积攒了足够的基础经验后,赵江民和团队开始兑现产业报国的初心。

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赵江民和合伙人心里都没有数。但大家敏锐地觉察到,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

对于科技型企业,核心关键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人。

达升科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不同领域创始人的配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科研人才,了解市场又精通销售的行业能手,组成了达升科技的核心团队。

开局本是一手好牌,却远没打出预期的效果。蒙着头搞了10个月研究,赵江民和合伙人却发现,研发方向都搞错了。底层架构的技术路线出现严重偏差,数月的辛苦付之东流,100多个子程序无法应用。

“大家都很勤奋,可努力都用在冲锋陷阵,没有花时间在运筹帷幄上。”赵江民反思,搞错“底层”,相当于地基没打好,造出来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研发阶段,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于是达升科技的每个人养成了“抠门”的习惯,能坐火车绝不坐飞机,能选晚上的车次绝不选白天的,“还专门挑绿皮车,坐一整夜正好到地方,省出了住宿钱。”

“主要靠团队给力。”赵江民说,这不光体现在钱的方面,当初每个人决然放弃稳定工作,也做好了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心理准备。

缺钱,是达升科技初创阶段最大的难题。经济紧张的时候,公司账面所余资金寥寥无几。

赵江民曾坐1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北京,只为见投资人一面。然而,投资人花了一天时间讲述自己的辉煌过往,并没有给他留太多机会聊融资。

为了补贴创业所需资金,赵江民只能去搞一些兼职,帮人写写代码,做做系统。从没想过放弃,也没后悔创业,他坚信危与机总是并存的。

2020年疫情期间,达升科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客户工厂停产、新增订单停滞、存量订单无法交付,账面资金越来越少,甚至不得已拖欠了员工近两个月工资,许多人选择了离开。

为解决工厂卫生问题,技术团队随手组装了几台带机械臂可自动开关门的扫地机器人。这款“无心插柳”的自用机器人却意外走红市场,销量一路攀升。

服务龙头企业

海尔集团是达升科技的第一家客户。

在海尔合肥的一家工厂,物流转运机器人出现故障。这种机器人是国外供应商的产品,相关服务费用较高,工厂便邀请达升科技的工作人员尝试解决问题。

虽然发现故障是控制与算法方面的问题所致,但工作人员对产品的技术细节和接口等关键点不熟悉,结果并不理想。

“了解了自己的短板,我们下决心从基础环节着手,提升整体技术实力。”赵江民说。

问题没能解决,达升科技靠着潜在实力和精益求精的服务意识,让海尔集团关注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智能搬运机器人协助生产车间完成成品等转运

智能搬运机器人协助生产车间完成成品等转运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达升科技终于被海尔集团纳入供应商体系。达升科技的机器人产品与相关服务,已经进入海尔集团全国五个园区15家工厂,涉及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多种产品生产线。

从一粒“种子”发展到小有规模的陕西本土企业,达升科技的成长并不完全靠幸运。

刚崭露头角的达升科技,已经引起了各地政府招商部门的青睐,开出的优惠条件也不少,但赵江民始终认为,西安是更适合达升科技成长的沃土。

早在2018年,西安即出台了《西安市“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2021年)》,提出要使机器人成为全市生产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重要载体,把西安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示范区。

“陕西人就要在自家土地上做大做强,到外地那是背井离乡、寄人篱下,何况我们的大环境也非常好。”赵江民说。陕西像他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规模庞大但成本相对较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上的投入,以及前沿科技领域产业的聚集,是其坚持扎根家乡的重要原因。

陕西民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能掩盖这块土壤上常常产出优质的创业种子。

达升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西安的科创环境和生态。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等科创比赛,给了达升科技走向市场的平台;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达升科技得以整合、对接各种政策与资源。

肖林栩是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企业经纪人,达升科技正是他服务对接的企业。“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就是我们的发力点。”肖林栩介绍,针对达升科技的需求,他正在积极为其对接融资机构,联系产业园区。

服务一家龙头企业,便撬开了一个行业的口子。与海尔集团的合作中,达升科技不断打磨技术与产品,逐渐走向成熟。

技术派初创团队能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因此更能准确地洞察到业务长期发展趋势,并能用企业以往的核心优势来匹配当下的战略及成长方向,找到未来发展中的核心增长点。

达升产品体系进行了三次迭代,从通用型产品到部分走向行业,再到明确细分行业,公司前后开发出22款产品,包括牵引机器人、举升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

但早期开发的机器人产品由于技术壁垒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低,达升科技及时调整赛道,主要聚焦合装机器人、抱夹机器人等几款产品,重点深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家电、乳业等几大行业。

很快,了解到达升科技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成就,长安汽车、TCL、伊利等企业也闻讯而来,主动找上门谈合作。

长安汽车渝北工厂使用了多台达升科技研发的发动机合装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集成了通信、控制导航定位、高精度机械举升、光靶等多项技术,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我们的发动机合装机器人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移动机器人细分领域的技术壁垒,吨位大一倍、响应时间快三分之一,效率提升20%。”赵江民自豪地说。

把核心技术捏在自己手中

今天,机器人行业热度与竞争并存。

市场对机器人的认知从观望变为共识,并在资本的热情中持续升温,各类玩家持续入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于诸多机器人企业来讲,这是一场短期内无法拒绝的“内卷”。

当下是企业发展的上升期,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需要牢牢抓住眼前的风口。

达升科技“乘风”的方法是研发,把核心技术牢牢捏在自己手中。

翻回历史,不管是小到机器人的元器件还是大到整个行业应用场景,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一直处于模仿状态,此前一直宣扬的国产替代,大部分只是到国内组装,距真正的替代还有一定距离。

工业机器人的大趋势是模块化,为做出增值和溢价,现在核心部件厂商都会趋向于提供各种各样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达升科技的大小会议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做好产品”“原创产品”“不走国产替代道路”等关键字眼。

“研发是我们的特长。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始终秉承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依靠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赵江民说。

从2015年创业初始,达升科技一直致力于“软件”方面的研究。整整六年时间,达升科技自主研发了一套以达升SCADA系统为核心的工业网际网路体系。

这套体系可以和工厂内部的MES、WMS、物流等系统进行有效的通信连接,实现基础物联,支持200余台机器协同作业,并实时优化路径。

合装机器人的成功,同样得益于达升科技自主研发的控制器和多模态算法。

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三者不仅是机器人最核心的三大零部件,也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所在。关键部件“卡脖子”,使国内能打造成熟合装机器人的企业并不多。

四年前,达升科技开始研发合装机器人,将控制和导航创新融合,其研发的控制器精度可达一毫米以下,响应速度保持在一毫秒以内,出错率仅有0.03%。

“当大家看到产品的时候,我们已经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做了前期所有工作。得益于公司员工多数是研发人员,我们的主要精力和投入都在产品研发上。”赵江民说。

目前,达升科技的合装机器人、抱夹机器人、全像机器人以及通讯互联产品的算法和底层逻辑全部为自研技术。

研发虽难,但更难的是把产品如期交付。

从成品到量产,背后涉及一百多个零部件的生产加工、组装程序操作、产品合格率提升和供应商磨合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极度考验创业公司的应急应变能力。

“外界看来,交付似乎并不具备技术的难度,但是真正面临大规模订单交付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多个性化的调试和定制。”赵江民解释说。

为如期交付产品,“蜗”在公司连续加班一个月;为帮客户解决使用问题,睡在工厂打一个月地铺……在达升科技的每个人眼里,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是达升科技创新的目标。”赵江民说,“未来,我们的机器人将会成为汽车合装、锂电搬运市场的主力。同时,我们将布局海外市场,让产品覆盖多个应用场景。”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4年第7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