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闪亮“生态康养山城”特色品牌
发布于:2024-04-19 17:49   来源:调研与决策   

打造闪亮“生态康养山城”特色品牌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调研组

近年来,宜君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避暑休闲百强县”绿色康养名片,按照“保护绿水青山、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三大产业、实现突破发展”总体思路,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县城建设和城市更新始终,锚定“定位要准、功能要清、特色要显”规划编制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构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产业体系,绘就绿色发展底色,走出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乡一体的山水特色城镇化路子,不断巩固和提升国家级“金字招牌”,唱响“天人合最宜君”全域旅游形象,使“生态康养”成为宜君最大的民生福祉。

12.药谷飘香,康养山城(宜君)

宜君药谷飘香,康养山城

一、发挥优势,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一)依托景区带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坚持“旅游带产业、产业促旅游”基本思路,通过新建、改造、修缮当地特色民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集水上娱乐、农业观光、避暑度假为一体的福地湖3A级景区,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土特产销售等快速发展,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资1亿元,开发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观光步道、湖畔民宿、水幕光影秀、亲子乐园、丛林飞跃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二是注入文化元素。结合生态优势和景区特点,挖掘福地湖湖心岛上北魏石窟遗址文化底蕴,种植花海,形成“生态+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模式。三是强化服务管理。注重服务细节,突出安全工作,制定汛期安全应急预案,排查整治环湖道路重点路段安全隐患,严防因恶劣天气引发塌方、滑坡等安全事故,确保道路安全通达。

(二)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康养旅游特色亮点。依托独特的生态、气候及全域性“天然氧吧”优势和“中国避暑城”旅游品牌,坚持“全域旅游、避暑康养”发展思路,全面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业,精心打造养老、避暑康养、消夏纳凉、游嬉观光、文化创意等多元避暑经济,将花溪谷打造成为全域旅游核心景区。一是实行党政企共建联建。采用“政府委托+企业运作+政府适当补贴”的联动合作方式,规划面积5000余亩,总投资约4亿元,以污水处理厂为依托、种植花卉为载体、县城群众晨练为目的,围绕自然景观打造形成动漫花溪谷,实现“诗与远方”完美结合,带动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树立独具特色的宜居旅游文化品牌。据统计,2023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114.9万人次、同比增长36.7%,旅游综合收入60250万元、同比增长80.0%。二是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亮点。充分结合生态、地域、气候、植被、中药材等优势,推动花溪谷项目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彭祖养生文化和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教学、科研、展示和科普教育平台,同步打造彭祖中医药康养中心、拾花山居康养民宿、南山度假区等旅游示范品牌,推动形成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中医理疗、康养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围绕避暑康养产业,升级改造花溪谷景区中心养老院,着力打造集现代养生、保健、娱乐、就医、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围绕观赏性、愉悦性,种植700余亩10余种花卉,以现有地形地貌分布、品种颜色交错、花带条块结合为原则进行搭配设计,打造形成核心花海和婚纱摄影景点。依托气候特点打响冬季冰雪旅游新业态,同时积极拓展夜间经济,丰富沉浸式旅游模式。

(三)依托农耕文化,彰显多元产业融合特色。依托旱作梯田大地景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挖掘为支撑点、以吸引特色商户产品丰富景区内容为关键点、以组织特色民俗文化演艺活动为结合点、以餐饮住宿服务提升为切入点、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着眼点,聚力打造集“观光农业、摄影采风、休闲养生、度假购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特色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哭泉旱作梯田景区规划建设投资约4亿元,建成避暑山庄、浦和民俗、尚村和苑、花语林间等“高、中、低”民宿集群,形成拾级而上是梯、春耕秋收为田,实现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二是深挖文化底蕴特色。积极开发建设文化小镇,依托周恩来留宿处释放红色效应,依托孟姜女爱情文化建成姜女文化园、泪珠广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的田园”、最受摄影家喜欢的旅游区和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旱作梯田的迷人魅力逐步显现。三是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及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政府适当补贴方式给予重点项目政策扶持,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六郎台雄关、北国风光瞭望台、淌泥河石窟、哭泉古镇、农耕印象体验园等30余处建设,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四)依托中医药产业,激活生态康养产业新动能。将医药制造作为首位产业,积极打造以中医药为核心的避暑康养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借助天然氧吧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党参、黄芪、丹参、大艾、连翘等道地中药材,形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市场化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康养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是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沿袭中药材传统种植,推动形成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医疗、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现代中医药康养新高地。二是打造文化品牌。聚焦做强做大医药制造和做优避暑康养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心打造“彭祖药谷”中医药避暑康养旅游示范品牌,举办“药谷飘香 康养山城”城市IP《药谷奇遇记》发布会,“翘小连”“黄小精”“艾小草”“党小参”“黄小芪”“彭祖”“宜宜”“君君”等16款草药精灵将药谷奇遇记故事品牌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三是蹚出致富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和药材资源富集两大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新业态的中医药产业链,探索走出“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之路,取得文化旅游、商贸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二、问题犹存,破题探路尚待求索

(一)时域空域因素制约较大。受气候条件影响,县域内景区只有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可以开放营运,导致旅游淡旺季变化明显,夏季出现“一房难求”和“吃饭难、点餐难”问题,平时又存在“冷冷清清”现象,对旅游产业全链条的运营与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实施了全域旅游发展,旅游景点和项目呈“遍地开花”之势,“小而散”特点明显,不少景点散落于乡村,距离西安等周边城市较远,对于短期、短途游客多有不便。

(二)景区宣传策划还不到位。宜君县在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旧址等方面有着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但景区营销策划深度不足,宣传形式不够丰富、广泛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天然氧吧”“康养胜地”在全国没有叫响,对县域内产业缺乏持续带动性。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景与景之间道路交通、基础产业串联不够,城内、外游客周末出行不方便,道路弯道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县域经济总量小,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缺乏酒吧、体育馆等娱乐性产业支撑。统筹规划不足,农业现代产业园建设、红色旅游景点开发等未纳入整体旅游产业系统规划。

(四)联动协调机制还不健全。生态康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优化联动协调机制和资源配置,统筹财政、发改、文旅、交通等相关部门整体推进、形成合力,让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共享的成效进一步突显。

三、久久为功,擦亮发展金字招牌

(一)坚持统一规划与差异化特色结合谋篇布局。在全域规划布局中坚持整体把握与突出差异相结合。一方面,打破市县分割,以点带面串珠成线,打造“中国避暑城”形象标识。另一方面,突出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塑造,依托山水景观、历史文脉、民俗文化等,打造养生度假、民俗体验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巩固提升“吃住行游娱购”综合服务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催生“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业态,使游客留得下来、住得长久、过得悠闲、玩得精彩。

(二)坚持把招商引资放在发展策略的首要位置。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高标准的硬件投入和一流的营销理念和服务环境带动本地产业发展。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搭建央地、省部共建等平台,用好津陕、苏陕对口协助,邀请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来宜君建立疗养基地。二是吸引知名旅行社、保险公司等在宜君建设康养旅游基地。三是引进知名食药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业、营养保健食业、生物医药业,以康养旅游的体验式营销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三)坚持在生态底色建设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依据生态承载量确定产业和旅游开发强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一是加强道路、旅游标识建设。加强普通国道建设,构建景区交通网络,完善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做好乡村旅游保障工作。二是改善旅游住宿环境。着力提升酒店、民宿品质,打造度假村、特色主题酒店、乡村文化民宿,为游客提供便利、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三是加强卫生、食品、消防安全监管。对景区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餐饮、住宿、旅拍等重点行业深入集中治理,全面排查消除景区各行业安全风险隐患,从源头做好保障,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安心。四是强化景区环境整治。突出对占道经营、乱堆乱放、厕所脏乱等问题的管理整治,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群众共同参与,提升市容市貌品质,擦亮城市名片。

(四)坚持在塑造产业品牌上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康养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生态康养前端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苹果、玉米、核桃、连翘等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等新旅游业态。二是做优生态康养中端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深精加工工业、营养保健食品业以及生物医药等。三是拓展生态康养后端服务业。围绕“彭祖药谷康养”品牌,积极打造“康养疗养+康养旅游+物联网”养生模式,使生态康养旅游业成为县域促转变、补短板、拓蓝海、惠民生的有力抓手。

[调研组成员: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科研处副研究馆员刘小莉、校(院)办研究馆员姜钦芳、科研处三级调研员张冬梅,宜君县委党校(宜君县行政学校)常务副校长杨丽、副校长(高级讲师)杨春锦,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谢怡阳]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