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持续提升
发布于:2024-04-19 18:06   来源:调研与决策   作者: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

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持续提升

——铜川市农村居民收支状况调查分析

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

近年来,铜川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联农带农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增益,全市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农民增收基础牢固。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0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增幅和收入水平均位列全省十位。

收入稳步增长

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工资性收入。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62元、增长8.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8%,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5.1%。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非农务工收益提升。建筑行业小工工资由150元/天提升至170元/天、增长13.3%,大工工资由260元/天提升至300元/天、增长15.4%。二是农业雇工收益提升。苹果长势喜人,套袋卸袋用工需求量大,农村可雇人员少,农业雇工工资较大幅度提升,由80~100元/天提升至100~120元/天,日工资平均增长22.5%。三是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23年5月1日起,各县(区)最低工资标准月均增加200元、增长10%左右。

经营净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3645元、同比增长8%,拉动收入增长2.1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5.8%。经营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其中,鲜桃平均售价12元/公斤、亩均收益同比提升10%,早熟苹果6.4元/公斤、同比增长23.1%,葡萄14元/公斤、同比增长40%。二是牲畜出栏增长较快。全年生猪出栏112716头、增长16.48%,活家禽出栏148.86万羽、增长22.16%。三是粮食丰收。2023年,全年粮食总产32.61万吨、增长0.21%。

财产净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42元、同比增长7.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产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一村一企业”发展经营模式在全市359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400万元以上,农户红利收入增加。二是产业发展带动房屋租金增长。在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下,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周边农户农房租赁需求提升,平均租金为500元/月、同比增长11.1%。三是土地流转费用持续提高。流转费平均达到700元/亩,较2022年亩均提高200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

转移净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691元、增长6.7%,占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9%,贡献率达16.3%,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低保标准提高。低保保障新标准实施,农村低保由4830元/人/年提高到5370元/人/年、增长11.2%,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由6279元/人/年提高到6981元/人/年、同比增长11.2%。二是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市级财政对购买铜麦6号小麦种子的农户给予3.0元/公斤的补贴,总计补贴资金达到44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已下达中央和省、市财政补贴资金10203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83万元。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消费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铜川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22元、增长9.1%,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9.1%、3.1%、5.7%、20.7%、2.4%、26.6%、4.8%。

消费品质不断升级。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比重明显提升,从消费结构看,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占比39.3%,较2022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生活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等享受型消费较2022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67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6%,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首先,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近旅游、周末一日游等成为农村家庭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其次,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要求,研学旅行、兴趣培养等教育模式为家长提供了更多选择,相关费用随之增加。

增收压力大

消费品质待提升

追赶动力趋缓,“被超越”压力增加。从收入水平看,铜川位于安康市之后、商洛市之前。近年来,全市收入水平与安康差距扩大47元,与商洛差距减少12元,追赶超越压力不断增加。

多重因素制约,影响农民增收。从2023年铜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与全省的对比情况看,仅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两者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经营性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转移性收入水平、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用工需求不对口、工资水平偏低影响工资性收入。二是农产品价格、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影响经营性收入增长。三是转移性收入带动效应降低。

支出比重较大,消费后劲不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1%。其中,以食品烟酒、衣着、居住、交通通信等为主的基础性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达57.8%。在此情况下,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空间有限,导致消费后劲不足。

多点发力

促进共同富裕

优化就业服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是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政府可以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三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想要创业的农村居民,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相应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落细,让农民工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提高农村居民的创业和再就业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经营净收入。一是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条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选择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二是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文化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附加值。三是发展农村电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经营收益。四是发展休闲旅游。利用农村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项目和收入来源。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提高农民转移净收入。一是增加农业补贴。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运用好一揽子政策“工具箱”,制定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入。二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增加收入来源。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增加农民的转移净收入。

持续扩大消费规模,不断增强消费品质。一是办好“年货节”等节日促消费活动。利用好传统节日,适当延长综合消费商场营业时间,增加夜市摊位,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花月荟”为抓手,提前谋划好节日期间的旅游服务,用美的景色、好的服务树立群众的好口碑,持续吸引游客来铜川观光旅游。二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同时,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障农民消费权益。三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鼓励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层次,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撰稿:刘春雷)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