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开新篇 科教融合育新人
发布于:2024-04-23 09:35   来源:陕西网   

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狠抓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学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3‰,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现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7个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以浓厚的科研氛围,打造一流师资力量

学院注重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以浓厚的科研氛围打造一流师资力量,通过内培外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0余名、其中教授40余名,副教授60余名,博士率达到99%,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60人次。2023年共引进博士后2名,新增教师2名,聘任“125计划”人选9人;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2023年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三秦英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3人;入选“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

深入科学研究,拓宽育人渠道

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5项、省部级项目156项,服务企业项目328项,年均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816篇,含中国科学院Ⅰ区论文343篇、ESI高被引论文28篇、热点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740件,转化应用近100项。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获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5个。2023年获批培育建设“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外专局项目1 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广东省技术发明(第二单位)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二单位)一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第二单位)二等奖1项 。

依托科技成果,搭建育人平台

学院重点围绕科研平台、学科竞赛等资源,为学生多线搭建成长平台,确保科技创新协同育人工作的特色化、精品化、长效化、创新化;持续拓宽学院科研平台和推进学科竞赛,为学生打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成才环境,形成基于科技创新协同育人的工作新模式。学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计划,每位导师指导大二到大四年级本科生2-3名。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本科生培养。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辅导员制度,点面结合,全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以“铸基成才”项目为依托,着力推动师生全面融合的科创育人新风气,通过打造“曜材青创营”品牌活动,构建科创活动、能力培养、项目孵化、竞赛培训为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成长平台。

坚持科技创新,深化育人成效

学院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四方面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建好第二课堂。2023年学生科技竞赛参与率突破80%,在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32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获全国特等奖,创我校最佳成绩,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银奖2项;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一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社会实践获得省级优秀服务团队1个,团中央优秀个人1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考研率连年攀升,2023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56.2%,其中45%以上的学生被985/211高校录取。目前2024届毕业生中,已有22名学生推免到南开大学、北航、西交大等知名高校。(供稿: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