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职业人才”的缺口与供给
发布于:2024-04-23 17:05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蒋琬 王雪莹

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变革,需要一批绿色职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等特征的职业认定为绿色职业。绿色职业人才即从事绿色职业的相关人才,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高度重视引进、培育和开发绿色职业人才,才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与组织绿色转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然而,我国当前面临绿色职业人才极其短缺、绿色职业人才技能相对薄弱、绿色职业人才岗位供应不足等问题。相关数据表明,“十四五”期间我国“双碳”人才需求量在55万人至100万人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双碳相关从业者只有10万人左右,技术性人才和政策管理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我国目前仅有少数高校设立了绿色技能培训中心,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仍未涉足该领域,绿色职业技能培训不足,技能认定考核方式不完善;《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指出,绿色和绿色化职位仅占招聘岗位总数的10%。《2022环保行业薪酬报告》指出,38.3%的绿色岗位相关从业者对自己当前的薪酬情况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对绿色职业人才的从业人数、专业技能、岗位优化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改革举措,优化绿色职业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激发绿色职业人才活力,解放绿色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设计绿色职业人才引进工程

政府需要建立绿色职业人才精准引进工程。聚焦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拓展绿色产业政策覆盖面,全方位集聚更多绿色职业人才;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更具吸引力和人文关怀的绿色职业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外来人才工作许可、长期居留等便利政策,推行便利的服务措施,支持举办绿色职业人才博览会、高峰论坛等活动,以开放姿态迎接绿色职业人才;实施持续稳定的高质量政策和相关保障,制定具体的人才政策文件,保证绿色职业人才引进的长期性。

风光互补发电场

中介机构需要搭建绿色职业人才精准引进桥梁。立足行业客观实际,进行绿色职业人才供需分析,精准研判各行业对绿色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搭建常态化人岗对接桥梁,通过绿色职业的工作分析,界定绿色岗位的职责范围,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进企业、进校园、进基层;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绘制绿色职业人才图谱,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精准匹配绿色职业人才与产业需求;构建能源、建筑、交通等双碳领域的绿色职业人才求职平台、人才就业服务站等渠道,精准引进与用人单位需要高度融合的绿色职业人才,为绿色产业发展服务。

用人单位需要发挥绿色职业人才精准引进主动性。建立招才引智的协作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参与校园招聘和绿色岗位宣讲等方式,针对性引进绿色职业人才;设立专业化的绿色岗位和职位,根据绿色双碳产业需求,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薪酬待遇,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定向吸引绿色职业人才。

持续完善绿色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将绿色职业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绿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设置和优化双碳相关专业或学科,完善绿色专业和学科布局;建立健全绿色职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通过建立特聘或讲座教授制度、组织开展双碳教育培训,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双碳主题的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国际志愿等项目,提高绿色职业人才的国际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双碳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围绕绿色职业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绿色干部培训和绿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项目。

碳排放管理员查看相关设备

科研单位要聚焦绿色职业人才的科研能力培育。建立高质量绿色职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与双碳目标的有机衔接,为绿色职业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科教融合、产研结合等方式,提升绿色职业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组建绿色低碳主题的跨学科、交叉型科研联盟。

企业需要从全方位和多层次开展绿色职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企业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职业人才梯队化、链条化、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搭建绿色职业人才实践基地,发挥企业大学对绿色职业人才的培育作用;联合开展绿色职业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共建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低碳研发中心等方式,推动绿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低碳科研项目协同;开展国际化企业绿色战略交流项目,提升国际沟通素养,为企业绿色职业人才培养国际视野。

科学优化绿色职业人才用人机制

高校需要重视绿色职业人才的实践应用。例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加强绿色领域的实践教学;联系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绿色职业技能;推行双导师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环节,增强学生对绿色职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制定激励措施,显著提升优秀教师参与绿色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项目的积极性。

科研单位需要优化绿色职业人才研究发展。关注绿色职业人才发展需求,为绿色职业人才提供项目合作、对外交流等咨询服务;加大对绿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技术和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绿色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奖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投身绿色产业创新,形成良性的科研竞争氛围。

企业需要完善绿色职业人才管理机制。例如,切实挖掘绿色职业人才用才潜力,完善职业配套资源,为绿色职业人才从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数字赋能绿色职业人才用才机制,建立绿色职业人才信息库,根据能力标准和绩效贡献,为相应岗位配备合适人才;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设置绿色职业人才发展试验基地,探索绿色职业人才合理流动与用才高效配置范式;参与制定和推动绿色职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为绿色职业人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全面建立绿色职业人才留任机制

政府需要全面建立绿色职业人才留任机制。例如,制定绿色职业人才留任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培养和留用人才,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扶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绿色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开展培训计划、提供奖学金和补贴等形式,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坚持科学评价导向,考核用人单位在绿色职业人才培养和留任方面的成效,推动绿色职业人才的留任机制优化;加大对绿色职业人才留任机制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绿色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支持绿色职业人才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留住更多国际化多元化的优秀绿色职业人才。

用人单位需要持续优化绿色职业人才内部留任机制。例如,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战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激发对绿色职业的兴趣和动力;注重优化绿色岗位的工作环境,提供舒适的办公条件和福利保障,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增强忠诚度和留任意愿;建立完善的绿色职业人才激励机制,如全面薪酬激励、拓宽晋升路径等,为绿色职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增强其对绿色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设立代表机制,积极倾听绿色职业人才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绿色职业人才参与决策的权利,形成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