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创作出樱桃小嘴的卡通猪,技艺“不啃老”——传统技艺:色彩突破“大红大绿”,产品可能“大红大紫”
发布于:2024-05-20 19:26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刘甜甜

西秦刺绣作为一种面向生活的民间艺术,要实现长远保护,与市场结合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而决定一个手工艺品能不能持久地占领市场,往往有三个重要因素:能否产业化、产业化的底线在哪里;有没有既守得住经典、又能吸睛的新产品;以及是否后继有人。

以此来看,西秦刺绣如何突破一针一线的低效,走出大红大绿的设计局限,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就成了需要突破的地方。

在宝鸡市千阳县,除了传统的手艺人,有一股新兴力量正强势加入探索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有一些高校专家正尝试走出校园将设计变成产品;有一群年轻人正努力迎接挑战,走上传承非遗的道路。

机械化不会改变匠心

机绣和手工刺绣听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人们觉得机绣“没灵魂”,但对于手工刺绣的从业者来说,效率低、收入低一直是这个行业的缺陷。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王海燕的探索小有成效。

1995年,抱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年轻的王海燕决定到上海闯一闯。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刺绣极感兴趣,因此进入一家电脑刺绣厂工作。刚开始的几年,王海燕主要负责机器操作,后来源于喜爱,她在业余时间自学了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知识。

图片

农家小院制作现场

直到2009年,一次偶然回千阳,王海燕猛地发现街上有很多机绣产品,她寻思这或许大有市场,创业的想法由此产生。于是两个月后,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一间40平方米的小房子,一台绣花机,王海燕和老公的返乡创业故事在这里展开。

一开始,他们主要生产较为低端的产品,王海燕负责刺绣,她老公就骑着自行车在千阳或是周边县城售卖。尽管特别辛苦,但还是没有销路,南方的淡雅风格在这里水土不服。

找到原因,王海燕把目光转向本地刺绣艺术,他们不断走访传承人,希望通过转型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当地人审美。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2013年年底,她设计了一款虎头鞋,和传统的鞋子相比增加了尾巴和铃铛。一切准备就绪,就看市场反应。

与老艺人出门摆摊不同,王海燕准备在网上投石问路。她在网上找到一家虎头鞋销量很好的店铺,留言推销自己的产品,没想到很快便得到店主回复,两人随即达成合作,“销路一下就打开了,有多少卖多少,那是一个火热的春节”。

40平方米的小房子不够用了,两个人也忙不过来了,王海燕租了更大的厂房,也请了很多绣娘帮忙。但很快纯手工刺绣的劣势就凸显出来,大家都很忙很累,收入却上不去。经过研究,王海燕用机器代替了一部分环节,没过多久,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所提升。

第一次投石问路的成功给了王海燕极大的信心,她乘胜追击联系杭州、北京的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直到后来,自己在网上开了店才把合作社推到全国市场,甚至还有国外的订单接踵而来,这波“线上摆摊”收获颇丰,“最火的时候我们一天发了20万元的货”。

2020年8月,正在稳步扩张的金达莱合作社建起社区工厂,位置就选在千阳县城最大的安置小区旁,一大批搬迁来的农村妇女争相入职,这个平均年龄60多岁的团队,每年创造着300万元的产值。

与纯手工生产的合作社相比,金达莱可以说产品质量上乘,效率也最高,“谷爱凌带火的虎头帽全县共卖了6万多顶,我们就产了3万多顶。”王海燕说,手工制品要想成为商品,要有一定的标准,尤其是网络销售,假如实物与图片不符,必定影响诚信。

而机器在统一标准上有着天然优势,比如做一双虎头鞋,最复杂和最有特点的虎头部分,主要包括眼睛、鼻子、眉毛等元素,一般会用电脑绣花机设计、用激光机裁剪,这样能做到大小统一、边缘圆滑。如果纯手工做,需要先画图案,再用剪刀比画着剪下来,很容易出现大小不同、边缘粗糙的情况。

对于复杂的工艺品来说,总有机器做不到的地方,经过激光机裁剪的眉毛鼻子等,都需要手工缝制,还有比如“五毒”形象,更是需要经验丰富的绣娘手工完成,这些环节必须走传承路线。

“现代人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儿童用品必须保证质量,像虎头鞋鞋底过去用纸板做,现在必须是棉布的、手工的才好。”王海燕说,虽然有了机器的加入,但做好文化产品的匠心不能丢,否则与一般的工业产品相同,就本末倒置了。

新产品诞生记

每到年底,不少合作社都会收到客户询问,“今年有啥新产品?”甚至有人寄来样品,希望她们可以摸索着做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秦刺绣作为一种手工技术逐渐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但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俗演变,又对这个女红手艺的价值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图片

西秦刺绣虎头枕

依托民俗活动生长的西秦刺绣,在关中地区或许还有市场,一旦去到别的地方人们就会好奇,“鱼枕、蛙枕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绣‘五毒’上去?”,绣娘们不得不讲述一个很长的故事,才会引起顾客赞叹,但仅限于赞叹,掏不掏腰包要另外考虑。在一些展销场合,有绣娘甚至感觉,与四大名绣相比,西秦刺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别说出了关中地区,就是本地人对有的习俗也没有那么讲究了,这种消退是自然现象,西秦刺绣也因此发生变化。”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李强教授说,像传统的蛙枕、十二生肖挂饰等作品,可能更多地被民间艺术爱好者收藏,为了符合当代城市生活的需求,绣娘已经将目光聚焦在更实用的产品上,如儿童衣服、披肩、马甲、虎头鞋等。

2023年7月,王海燕就开始筹备着研发新年要推出的产品,一次到毛绒玩具生产基地的考察给她带来灵感,毛绒玩具市场大,千阳刺绣与之相似却从没有涉及过,试一试也许可以。

于是经过精心打磨,一只可爱的龙公仔诞生,它头顶龙头帽、身披织锦缎马甲,眼睛鼻子是流行的卡通形象,肚子上写着绣美千阳,很容易辨认,这完全是一只带有千阳刺绣元素的毛玩产品。

由于不确定市场的接受情况,王海燕将它做成定制款,预备有多少产多少,但没想到订单量超出想象,到了春节假期合作社都没有休息,机器不停裁剪,绣娘卖力缝制,才算度过这个旺季。

在千阳庞大的绣娘队伍中,王海燕是较年轻的一个,她思维活跃、敢闯敢干,诸如开发新产品、电商销售、网络直播这些新奇的做法她都有尝试。但对于多数合作社来说,产品过于同质化,根据经验做活、审美角度思考少,都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为此,千阳积极与宝鸡当地研究民间艺术的专家合作,或是请他们前来培训,或是找他们帮忙设计产品,李强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他曾与王秀萍建立过3年帮扶关系。

2019年6月,千阳县第三届香包节如期开幕,为了推广千阳刺绣,按照特定节日推出大众喜爱的民俗产品,仍是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此次香包节在宝鸡市市区举办,现场人来人往、气氛欢乐。

在花样繁多的原创香包中,王秀萍的一款“猪娃”香包很是吸睛,大眼睛、长睫毛、红脸蛋、樱桃小嘴,略带卡通的形象看起来灵动迷人,最有特色的是它头顶的“猪头”帽,可爱呆萌、色彩和谐。

“猪娃”的单价超过百元,当属全场最高,却也是最受喜爱的文创产品,一会工夫它就在朋友圈火起来,很多人不惜大老远开车来买。“我们是第一次推出这个产品,做得比较少,但没想到效果却是跨越式的,第一天带了3篮子全卖完了,第二天就没货了。”王秀萍说,从那之后这个系列的产品每年都做,还出了“虎娃”香包。

这款香包的设计者正是李强,将地域文化特色和当代人的审美结合,是他的设计理念。在千阳绣娘探索新产品的过程中,李强扮演着“最强大脑”的角色,他经常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方面给出专业意见。给王秀萍做稿样设计,更是让她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稿样在整个刺绣作品完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绣什么、怎么绣、绣成之后的效果如何,都与稿样有莫大的关系。但客观讲,受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的影响,绣娘们无法设计出更高水平的文化作品,多数人只是在模仿,创新成了纸上谈兵。就连技艺较高的王秀萍也坦言,自己摸索着想象出来的图案登不了大雅之堂,也缺乏艺术价值。

但在李强眼里,宝鸡的诸多艺术形式如泥塑、皮影、木版年画等,还有布老虎、十二生肖等民俗形象,都可以拿来进行二次创作。“李老师会将这些形象画出来,然后经过打印就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刺绣底稿。”王秀萍说,她曾依靠这些作品获得省级美术工艺大师,拥有原创作品是其中的关键,正是李强在设计上贡献了一臂之力。

千阳县计划与李强及他的团队达成长期合作,继续借用外力为西秦刺绣在审美上的发展、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再添一把火。

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未来

让绣娘能挣到钱才是最好的手艺,这是王秀萍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目前在千阳,之所以有大量家庭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门槛低、好进入是一个主要因素,这让她们多了一个谋生手段。

当非遗不能养家糊口,必然带来传承困难。如今刺绣是有的老年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年轻人中却未必。因此西秦刺绣的主力依然是“60后”、“70后”,再往后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图片

绣娘在南寨镇闫家村太阳鸟传习所内刺绣

只有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未来,王秀萍十分关注这一点。2010年,千阳县实行的非遗进校园措施中,举办过一个刺绣专业成人班,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感兴趣的人可以学习,她是那个班级的授课教师,培养的学员中如今还有6名留在自己的绣庄工作。

学刺绣最大的成本是时间,绣娘要耐得住寂寞、能坐得住,“近几年也有很多人离开了,现在就业机会多,这种需要学很久才能成才的行业很难吸引年轻人。”王秀萍说,如今她们在县职业高中开设一门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不少,但是否从事这一行就另当别论了。

王莹莹是秀萍绣庄唯一的“90后”,她依然记得第一次绣牡丹花时绣了拆、拆了绣的狼狈情景,但后来花了一个月时间绣出最逼真的苹果图、并且卖出2万元价格时,那种美妙的成就感又无法言说。

王莹莹是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学生,2016年毕业后,曾辗转上海、西安两地寻找工作,结果都不尽人意。无奈之下将刺绣作为“退路”,没想到这成为自己最热爱的事业。

刺绣的每幅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拿到画后首先要读懂它,描稿、配色、研究针法纹理的过程,就是赋予它生命的过程。风景绣用线要长短不一、粗细不一,才能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远景近景的区别。动物绣最难的当属五官、眼神,这些是展现神韵的关键。日积月累,王莹莹逐渐体会到刺绣的魅力,“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东西,每件都有唯一性。”“与枯燥并存的,还有浪漫和快乐”。

对于学习和钻研,王莹莹越来越主动,她时常自学画画和视觉传达设计,就这点来说已经超越多数绣娘。绣庄接连出品的爆款产品,比如枕头、香包等,几乎都由她画稿。

从情感上讲,作为土生土长的千阳人,王莹莹太希望西秦刺绣被更多人看到,但现实却略显骨感,有的年轻人虽然入行了,却也有迷茫之处,“80后”张妮娟就是如此。

张妮娟是传承人李银惠的女儿,也是从小开始接触刺绣,但十分确定地跟着母亲创业是近两年的事,“做刺绣太辛苦了,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白天走的时候我妈在绣,晚上回来还在绣,后来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戴上老花镜还要绣。”尽管从那时开始,市场批发的情况已经较好,但这份辛苦还是劝退了她。

正处在大好年华的张妮娟想尝试更多可能性,不过在外面工作的两年让她认识到,人还是要有一技之长。趁着返乡的功夫,李银惠不停地“拉拢”女儿,“现在和以前不同了,市场好,一个人干不动了可以发动很多人一起干。”因此,张妮娟的态度有所缓和,断断续续地开始协助母亲处理合作社的事。

合作社虽小,却也在竭力摸索市场需求,争取创造不同。2022年后半年,张妮娟和母亲正绞尽脑汁设计新年的产品,突然接到客商电话,“可不可以弄个筒袖出来,冬天供人们暖手使用,市场应该好。”自己摸索着画样、裁剪、拼接,一款带有兔子五官元素的筒袖制作出来,成为她们的独家产品。

类似的独家还有很多,张妮娟渐渐体会到,这个过程挑战与烦恼并存,新产品能卖得好当然高兴,可作为手工制作来说效率较低,她们还是不敢轻易尝试,生怕市场变化太快,“可非遗传承哪有容易的,既然踏入这个赛道,我想我会继续学习,避免半途而废才好。”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4年第9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