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响,黄土高坡的DNA动了!听《诗画中国》唱响黄河万千气象
发布于:2024-05-26 08:59   来源:CCTV经典咏流传   

《黄河万里图》卷

现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唢呐,一种极具有民族气息的乐器

当它的声音

与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

一起在黄河岸边响起

这幅《黄河万里图》卷

才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中国古代的文人以满腹情怀赞颂黄河

赞美她包容雄浑的万千气象

而画家也用他们的笔触

为世人留下了不同视角的黄河面貌

这一幅《黄河万里图》卷

以鸟瞰的视角

将一幅壮阔的黄河图卷徐徐展开

在《黄河万里图》卷中

画家用工笔重彩描绘了

入海口至山西龙门段的黄河

以及两岸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

画中的黄河犹如一条巨龙

盘卧于黄淮海平原之上

《黄河万里图》卷

是一幅典型的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在中国地图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打开这幅图卷

便能一览黄河两岸青山相对

云蒸霞蔚的壮美胜景

陕西省吴堡县地处山陕交界

因“吴堡石城”和“黄河二碛”之景闻名

在吴堡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万里黄河奔流的壮阔景象

开卷人王二妮、丁文军、牛建党

在陕西省吴堡县的“黄河二碛”

用一首高亢嘹亮、极具陕北风情的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唱出了对黄河母亲的热爱

歌声响亮回荡的瞬间

仿佛黄河的磅礴气概滚滚涌来

而唢呐的加入

更为歌曲增添了陕北独有的风格特色

天地苍茫之感扑面而来

令观众犹如置身于黄河岸边

听涛声响、看艄公忙

黄河一如既往,但又千变万化

不同河段的险滩、峡谷不同

则水流的样貌也不同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

“在黄河边上会有多种的感受”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黄河

看的不仅仅是河流

还有河边的坡岸、山峦等自然景观

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

连同岸边岩石的肌理

都与浪花浑然一体、交相呼应

在江河的自然景致中

蕴藏着无限的画意与生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

在品读《登鹳雀楼》时讲解道

“这首诗非常简单,却意味隽永。”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

再现了黄河的大开大合之势

鹳雀楼地处山西永济

水平面上望不到大海

但诗中却写“黄河入海流”

在诗人的视野中

他既看到了眼前景

又道出了想象中的景象

是现实与理想的巧妙交融

而诗人落笔“更上一层楼”

则是用垂直的视角

将诗歌的意韵再次升华

借由自然之景抒发志向

令一代又一代人

记住了黄河边的鹳雀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认为

从《黄河万里图》卷中不难看出

黄河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

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黄河万里图》卷是康熙年间

一位治水大臣靳辅

在治河的过程中绘制的一幅图卷

以一种类似“无人机”的鸟瞰视角

记录了黄河中下游地带的山水景色

此图虽然没有地名

却具有着独特的地理价值

黄河曾有七百年经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而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

也反映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治水史

千百年来

记录黄河的作品有很多

而如今的年轻人们

也在用他们的画笔

记录母亲河的日新月异

手工班成员李岸南

与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

共同创作的《万里黄河全舆图》

将测绘地图的科学性

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性相结合

描绘了黄河沿岸的地势地貌、

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

这一幅新时代黄河文化主题的艺术地图

演绎了一版全新的黄河“纪录片”

《黄河万里图》卷的背后

是一代代黄河人的勤劳坚守

是人类与自然力量抗争的勇气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她宛若一条盘踞在

华夏山川间的黄色巨龙

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火种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汇聚中华民族绵延深远的力量

江河不止、生命不息

黄河宁,天下安

让我们一起祝愿母亲河岁岁安澜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