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逛地质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学习地理知识;听一堂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院士专家亲自在线答疑……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陕西网带你了解陕西有哪些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陕西9个基地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陕西共有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北大学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9个基地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7年。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创建,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留存科学思想的创新载体。希望图书馆肩负起传播与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的光荣使命,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地址:西安交通大学
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
真实记录着国测一大队和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近70年发展的峥嵘岁月,是传承和弘扬国测一大队精神、宣传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事业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窗口。
国测一大队坚持守正创新,以宣传贯彻回信精神、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继续向公众传播测绘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锻炼坚强党性、提升政治素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地址: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办公大楼5楼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士馆
占地599.17平方米,内设作品展陈区、影音室、荣誉墙、手绘墙、照片墙和手稿、著作陈列区,通过张锦秋建筑人生中的16组代表作品模型、图文展示、AR互动、讲解团队介绍等多元手段,诠释着她“以建筑服务人民,倾一片爱国赤诚;用传统融合现代,开一条创新之路;以严谨追求真理,承一脉求实风骨;用协作实现共赢,建一支协同队伍;以所学甘为人梯,创一份育人之业;葆初心矢志前行,书一曲奉献之歌。”的新时期科学精神。
地址: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办公楼顶楼
吴运铎纪念馆装备成果展
吴运铎纪念馆目前收藏吴运铎同志生前设计手稿、书信、工具、证件、照片及影像资料等400余件,大部分来自其家属捐赠,在国内同类别纪念馆中首屈一指;装备科技成果馆除展示我国火炮发展历程。装备体系、研究成果及现役装备实物外,更是生动展现了60多年来,此领域几代科研团队爱国创新、忠诚奉献、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拼搏故事,使其成为国防科技工作者、在校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的“打卡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圆满完成了我国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一期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开园,内有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及党员宣誓广场。其中,展览馆包括三线伟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科学管理、辉煌成就、抗洪壮歌、逐梦远行、精神高地8个展览室,将红光沟时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文化成果、研制经验、管理案例全面系统地归纳展陈。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成立于1966年,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建设和运行着的长短波授时系统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天地一体星地综合卫星导航授时试验平台,为我国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以下简称“校史馆”)于2018年9月建成,展陈面积1100平方米。校史馆是学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校史馆中,展陈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师昌绪、高景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抗战烽火中夜以继日奋发苦读以求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华航师生顾全大局、毅然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伟大壮举;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师生忠诚奉献、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娃娃教授”黄玉珊等教育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张立同、徐德民等教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突破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精神;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直20技术负责人邓景辉,ARJ21总师陈勇、C919基本型总师韩克岑、CR929中方总师陈迎春等一大批校友淡泊名利、为国铸剑的奉献精神;歼7E研制团队、歼10工程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西北大学博物馆是以西北大学为依托的一座大型综合类高校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标本5000余件,已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充分发挥着西北大学百年薪火相传下的自然学科特色和文物藏品优势,突出“文明之光”主题,将“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类文明”之光进行独具匠心的展示,让观众得以一览亿万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奇观,触摸千百代华夏腹地史迹般的文明创造菁华,追寻百余载郁郁学府薪火承传的艰苦奋斗历程。博物馆还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多角度、多方式、多侧面地向广大师生及社会观众,展示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
除了4个常设展览分馆(校史、地球、生物、历史)外,博物馆还另设有丝绸之路之丝路遗珍馆、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及宗教美术馆3个专题陈列。其中,校史馆和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是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太白校区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创建于1959年,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是国家级的飞行试验技术研究机构,国家“飞机适航认可实验室”、试飞员培训中心。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积极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先后完成了110型飞机、47型发动机、3000余项机载设备的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几乎所有在我国蓝天上翱翔的战鹰,都凝聚着试飞人的心血和汗水。获得科技成果1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0余项。特别是自主研制的两代变稳飞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与拼搏,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承担多类飞机、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现代化综合试飞机构,拥有飞行力学、强度载荷、飞行品质、振动与声学、动力装置、机载设备、飞行控制、飞行模拟、自动控制与辨识、可靠性与维修性、测试与数据处理、飞机系统等120多个专业构成的相互配套、系统完整的研究、试验和设计、试制体系。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陕西8处入选 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西安科学家博物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生平事迹陈列厅等8个基地入选。
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为940平方米,馆内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由序厅、放映厅、展厅和多功能厅组成。内容分为溯源、西迁和致远三个部分,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2200余件,集中体现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
地址: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西安科学家博物馆
西安科学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天章大道启航馨苑10号楼1层——“科创中国·西安学会智创园”。博物馆由展厅、科学大讲堂、科学部落三个部分组成,面积约1400㎡。博物馆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收集、展示西安市两院院士的科研素材、求学成长经历、所获荣誉、科学著作和科研成果。博物馆是面向西安市开展弘扬科学精神、传递科学力量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东新街252号
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由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办公楼和厂房组群、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的展馆,以及1230平方米的“健夫园”组成。
基地展馆内设有“缘起”、“奠基”、“成就”、“初心”、“追梦”五个展厅,生动再现了771所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中国航天微电子和计算机事业艰苦起步、发展壮大的奋斗史,热情讴歌了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的我国半导体领域关键工程之一,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担建设。是我国开展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型半导体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担负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突破发展并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提升的重要使命。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2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生平事迹陈列厅
徐德龙(1952年8月-2018年9月),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雁塔校区校史馆和粉体工程研究所两处设立了“徐德龙院士生平事迹陈列展厅”。把徐院士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以及他工作、科研、生活中留下的笔记、手稿等珍贵资料向全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公开展示,激励后人传承徐德龙院士的科学家精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
112大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112大院这片热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更是科学家精神的孕育地之一。它不仅见证了五院西安分院和九院十六所(7171厂)两家单位发展的辉煌历程,见证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航天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和弘扬。112大院是老一辈航天人、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过的地方,先后完成和创造了我国空间事业的多个“第一”和奇迹,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感人的奋斗故事。
航空工业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
航空工业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庞光镇李家庄自控所草堂园区,地处秦岭山脉圭峰山脚下。展馆面积710平方米,利用自控所上世纪60年代的铁砂铸模老厂房修旧如旧建立而成,可同时容纳200余位观众参观游览。
展馆以时序为主,专题故事为辅的结构,讲述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和新中国机载行业的创立史。展览重点展示自控所1957年在北京成立,1957年至1965年创业者们听党指挥、以身许国,出京畿、迁兰州、转阎良、到户县“八年三迁”历史,在一张白纸上创立了新中国航空飞行控制、惯性导航专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庞光镇李家庄自控所草堂园区
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一飞院”)坐落在古城西安,作为我国目前唯一集歼击轰炸机、轰炸机、民用飞机、运输机和特种飞机设计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在推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与国防力量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弘扬以“爱国、创新 、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方面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