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积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推进经济体制相关改革任务,多措并举破解制约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势续航。
强举措稳预期,活力不断激发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要求,锚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强化责任担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基础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一是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实施负面清单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长效机制,建成全省市场准入壁垒线索征集平台,动态征集全省市场准入壁垒线索,各部门、各地市协同推进“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建成全省“一张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把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作为职能转变、服务市场的一项重大改革,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市场从分散到集中、规则从分立到统一、信息从分割到共享、系统从分设到联通的格局逐步成熟,13个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部建成,构建了终端覆盖全省的“一张网”。同时,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都纳入平台交易,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高。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全面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市县三级联动、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的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已经形成,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联合奖惩闭环工作机制日趋完备,有效促进了企业守法诚信经营、良性竞争。
突出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陕西强优势、补短板、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更高层次分工协作的重要机遇。二是强化举措畅通堵点难点。围绕“五统一”、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重点任务,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工作机制,梳理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1.7万余件,按程序修订14件、废止64件,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堵点难点。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陕西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省树立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开展了规范中介服务、涉企收费和优化便民服务等专项行动,票据融资新模式、涉税纠纷“一站专调”以及“一件事一次办”线上线下融合等多项典型做法得到国家肯定或推广。目前,全省经营主体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实有经营主体585万户、较2018年增加了近一倍。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持续拓展。一是政府定价范围进一步缩减。修订《陕西省定价目录》,最大限度放开价格管理权限。与2016年版相比,政府定价项目由39项缩减为30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市场调节比重约由2012年的94.88%上升至目前的98.9%。二是能源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优化完善电力现货市场规则,积极推进电力现货与中长期市场有效衔接,燃煤发电量全部入市交易;强化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管理,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落实机制,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开。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畅通劳动力要素流通渠道,取消全省(除西安市外)落户限制,实现省内户口通迁,探索建立“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等机制。在科技要素方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赛马制”、科研经费“包干制”等,以秦创原平台助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资本要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功申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是国有经济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加强规划和政策引领,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对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本配置,组建国网陕西电力有限公司、陕西交控集团、水务集团和重组陕西物流集团等企业,有效发挥了国有企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在全国较早出台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明确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截至目前,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已覆盖各个层级、进入全部领域,8户省属企业实现集团层面混改,竞争类企业50%以上的资产和营收、70%以上的利润均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深入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总体要求,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向更加强调基于出资关系的监管,从关注企业个体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
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出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文件,着力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通过恳谈机制面对面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有效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二是加强权益保护。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开受理民营企业问题申诉;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对失信被执行人、恶意拖欠账款等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开展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重点难点案件督办力度。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创新优化融资模式,建立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秦信融”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截至目前,“秦信融”平台注册企业24.7万家,累计撮合交易473亿元,提供信用服务10余万次。同时,在招投标领域推行保函应用和信用承诺替代保证金,深入开展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专项整治行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开新局谱新篇,动力持续注入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准确把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进相关改革工作落地见效,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也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以提高我省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本功能。加强党委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完善国有企业治理制度,推动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度化、长效化,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规政策,积极跟进国家促进民间投资措施,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破除市场壁垒,拓展市场空间,健全增信制度,保护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保障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努力让民营企业“敢投、能投、愿投”。
持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原始创新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商业秘密、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专利等涉产权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建立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会商机制,加强涉产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持续清理拖欠账款活动,对侵犯各种所有制产权和合法权益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从制度上把“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推动市场准入规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要求相衔接,持续做好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借鉴整改工作,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健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责任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和防止市场垄断,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推动电力、油气等重要行业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层次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组织实施清理涉企政策、规范招商引资、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等工作,积极开展以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试点。在市场设施的统一方面,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市场开放,统筹布局以西安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公开市场主体、投资项目、产量、产能等信息,引导供需动态平衡。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持续推动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进入统一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以西安都市圈为重点,支持各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协同周边省、市建立区域性大市场,实行更大范围的制度规则、市场监管、质量标准、职称互认等领域的统一。
推动要素流通和资源高效配置。围绕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畅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不断健全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引导高端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在土地要素方面,不断巩固拓展“标准地”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开发区、园区工业标准厂房产权分割转让,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工业用地,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利用试点。加大就业中介机构培育,鼓励专业化、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开展引才服务,深化西安、咸阳、杨凌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创新试点。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创业投资做大做强,培育发展耐心资本,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机制。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进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打造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健全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促进发展任务与改革举措的协同性。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升级,力争“十四五”末省级开发区县区全覆盖。完善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健全区际利益补偿和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为突破,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关中、陕北、陕南跨区域产业转移和要素优化配置;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西安国际航空双枢纽作用,谋划建设若干进出口加工基地,打造关中进出口产业集聚区,在扩大向西开放、服务和融入国家“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