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进一步改善乡村发展条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乡村,用“数字”说话
发布于:2024-12-04 11:11   来源:陕西日报   

11月24日,汉阴县七叶莲农业智慧园区的工人在移栽蔬菜苗。 本报通讯员 文婷摄

本报记者 齐珂雨

一键操作可查看土壤墒情,完成灌溉、施肥;一个小程序能上传诉求信息,实现村里事网上办;一部手机能让乡村与广阔的市场紧密相连……在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汉阴县,处处有数字技术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汉阴县夯实乡村网络设施基础,优化数字应用服务,聚力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改善乡村发展条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越来越多的数字应用场景,让乡村更有范儿、乡村生活更美好。

田间地头尽显科技范儿

汉阴七叶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李建国没想到,他这个从事种质培育40余年的“老把式”,如今也“玩”上了高科技。

11月25日,在汉阴县七叶莲农业智慧园区科技育苗棚里,李建国在手机上一键启动自动喷灌系统。精滴慢灌下,苗床上的甘蓝嫩苗长势喜人。

李建国介绍,育苗棚占地1024平方米,培育甘蓝、线椒、西红柿等作物,可一年不间断育苗200万株,出苗率在98%左右。

“出苗率这么高,是有秘诀哩。”李建国说,棚内遍布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幼苗关键生长指标。每株幼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由自动化系统精确控制。现在,他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幼苗生长状况,1个人就能管理好大棚。

“农业插上‘智慧翅膀’,高产又高效。”汉阴七叶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主管李勤阁说,种苗培育采用组织培养和无土栽培等生物技术,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

从“看天吃饭”到用“数”生产,如今,汉阴县田间地头尽显科技范儿——

在智慧果园安装土壤墒情、温湿度、监视系统、虫情测报等传感器120余台套;建成水肥一体智能化示范果园700余亩;通过远程及自动投喂、换氧、水氧监测等技术发展陆基式高位循环养殖智慧渔业;探索智慧化生猪养殖,利用“电子耳标”让养殖全链条可感可控……数智赋能,正助力汉阴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有了新路子

11月15日,家住城关镇长乐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余萍收到了一份贴心的礼物——一个智能监测手环。

余萍今年72岁,患有慢性病,一直独居。了解其情况后,长乐社区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赠送了一个智能监测手环。

“手环具有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功能。子女通过手机能随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果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智能监测手环会第一时间提示子女。社区工作人员在数字汉阴·智慧社区大数据中心也能查到相关信息。”长乐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红霞说,社区还会持续推进智能监测手环发放等惠民举措,做好特殊人群的关爱保障。

围绕村里的事怎么办,汉阴县建成“321”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对县情基础数据进行全域采集、整理,并建立社会治理动态数据库;配套开发“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收集群众诉求。目前,该平台已收集群众各类诉求意见1万余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8%以上。

“我们借力数字技术,让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智慧化,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说。

走上“云端”致富路

“波哥,你又来收货啦!刚好,我们种的红薯丰收了,做出来的粉条保你‘大卖’。”11月15日17时许,廖家粉坊负责人廖良仕热情地给波哥打招呼。

波哥原名张波,是一名拥有30多万粉丝的“网红主播”。2022年,他开始直播带货,用顺口溜等形式推介汉阴的风土人情及农特产品。随着粉丝越来越多,他开了一家农特产品零售店,收购30余家企业及周边农户的农特产品在网上售卖。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本土生产的无污染的红薯……”固定好直播机器后,波哥开启了当日的推介。

“以前我只能坐在家里直播,随着5G等技术的应用,现在我能走出户外,在田间地头推介特色产品。”张波说。

如今,汉阴豆腐干、腊肉等土特产插上“翅膀”,从秦巴山区“飞”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变身“新农商”,走上“云端”致富路。

据汉阴县电商办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汉阴县累计建成6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电商物流镇级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超过90%。1月至9月,全县集中开展了6期电商直播带货创业培训,举办了3期电商直播创业大赛和1期电商沙龙,累计培训学员900余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7.75亿元。

19时许,波哥朝直播间的观众挥挥手,准备下播。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要回店铺打包发货,“忙起来,好好干,日子越来越甜……”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