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来了个新书记!”最近,长安区韦曲街道高望堆社区新鲜事不少。
第一届社区邻里文化节举行,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进了邻里感情;新开设的老年助餐点,让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不用在家做饭也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热乎饭;神舟五路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社区公益课堂、社区夜校对高望堆社区居民开放,老年人学声乐合唱,宝妈们学瑜伽,孩子们学街舞、绘画……一系列新变化让这个“村转居”社区居民“家门口”的生活多姿多彩。
社区居民们说,这些新变化离不开新来的社区“轮值书记”。
如何更好服务“村转居”社区
高望堆社区是典型的“村转居”社区,也是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村转居”社区的一个缩影。社区居民大多是原高望堆村村民,随着城市化进程,村民回迁后住上了楼房,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虽然“上了楼”,从高望堆村到高望堆社区,名称发生了改变,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其管理、运行机制等仍没有完全脱离村委会的运作模式,面临着社区干部的角色转换不到位、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相适应等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城郊村、城中村转为城市社区,形成了既不同于农村也有别于城市的“村转居”社区,给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据了解,韦曲街道辖21个村、25个“村转居”社区和47个城市社区,具有农村、“村转居”与城市社区并存的特点。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如何让“村转居”社区干部实现思想“上楼”和心理“上楼”,构建和谐、安全、便利、宜居的社区环境,让居民们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成为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新课题。
25位“新”书记跑“小区”办实事
2024年10月,为适应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韦曲街道选派25位优秀城市社区干部分赴韦曲街道25个“村转居”社区担任“轮值书记”。
在与多位“轮值书记”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这些“轮值书记”普遍学历较高,较为年轻,且拥有多年的城市社区工作经历,可谓优中选优。
10月初,25位“轮值书记”到岗后,没有停留在“案头”,而是直接跑“小区”,入户走访结“乡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党建引领、服务提升、安全排查、敬老爱幼等符合社区实际的群众服务活动。
两个月的轮值工作,为社区居民办了许多实事:下塔坡社区“轮值书记”张元开展了一系列爱老、助老活动,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蕉村社区“轮值书记”王喆深入挖掘“社区能人”,充分动员小区退伍军人、热心居民等组成“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活动,先后推出“维修大叔”“裁缝大姐”等社区特色品牌,为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申店社区“轮值书记”马蕊清组织社区开展了“迎重阳 聚一堂 百位老人同吃臊子面”活动,还联合爱心机构为老年人免费检测眼睛健康情况,科普眼科知识,并为他们免费配置老花镜……一系列活动深受居民好评。
“轮值书记”制度推动社区干部互学互促
“轮值书记”将城市社区出彩的工作方式带到新的岗位,让“村转居”社区的工作人员深受启发,表示从“轮值书记”身上学到了精细化服务的要领,解决了很多以前“想干但不会干”的问题。“轮值书记”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了“村转居”社区在矛盾化解等工作中长期积累的乡土经验和智慧,实现了互学互促,携手并进。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轮值书记’制度的试行,为年轻干部搭建了展现才干、学习成长的平台,推进干部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经验、补齐短板,激发社区工作活力,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韦曲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亚林说,未来将持续创新探索“轮值书记”工作机制,瞄准能力短板,帮助干部们搭平台、促交流、强本领、提内功,激活干部队伍的动能与活力,塑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