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有机之路 写好“田”字文章
发布于:2024-12-10 19:29   来源:调研与决策   作者:​张 军

走稳有机之路   写好“田”字文章

——关于洋县有机黑米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张   军

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居民膳食体系中,稻米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洋县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洋县黑米。为推动黑米产业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凸显品质优越性、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全产业链推进黑米产业提质增效,近期深入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系统梳理、分析研讨,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洋县有机产业基地

一、黑米产业发展成就

洋县黑米古称“粳谷奴”,因其外皮墨黑,内芯雪白,素有“黑珍珠”的美称,是中国最早食用的优质稻米之一。近年来,洋县聚力打造有机引领的百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成有机、绿色、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四类生产基地42.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57万亩的74.9%,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3种18万亩, 有机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依托有机产业发展优势,把黑米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相融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米、果、药、菌、畜”五大产业带,洋县黑米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被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截至2024年,全县种植黑米5万亩,建立3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20个,年总产量2.7万吨,产值15.2亿元。

二、黑米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一)优势突出。地理环境优越,是黑谷优生区。洋县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带,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68.9%,被誉为“国家中央公园”。境内22条河流密布汇入,汉江流经87公里,汉江出境水质达二类标准以上,土壤通透性、保水、保肥性能良好,无地源性污染,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较全,发展有机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优质稻米的最佳生产区之一。黑米产业基础坚实、前景广阔。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带动”战略,扎实开展黑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黑米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引进黑米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精深加工生产线10余条,年贮藏、加工能力 20 余万吨,建立陕西黑色有机产品研发工程中心、有机(绿色)专家工作站,与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先后开发黑米茶、黑米酒、黑米醋、黑米酵素、黑米巧克力、黑米粉条、黑米芝麻丸等系列产品。

(二)机遇难得。政策机遇,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关于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管理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一系列政策利好为发展有机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市场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生活方式持续演进,直接推动着消费升级。群众对食品质量和种类有更高标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受到追捧,拉动农产品从种养到加工的产业链条迁移。相对于普通稻米而言,有机黑米其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含量均远高于普通稻米,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

(三)劣势明显。农户种植意愿不强,黑米水稻产量较低,种植周期略长,平均亩产量4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4.6元/公斤。普通水稻平均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2.8元/公斤。除去生产成本,每亩产值仅能多收200元左右,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规范集约化程度不高,地处秦巴山区,立地条件受限,农业产业小而散,难以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黑谷种植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县水稻面积的17%,且由于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人工插秧、人工筛选等,生产成本高,现代化种植潜能还需挖掘。产业集群发展偏弱,全县黑米产业处于种植、粗加工、销售这一初级阶段上,产品主要用来满足部分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基础产品,价格弹性不大,利润空间较小;新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覆盖面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依然突出;黑米精深加工和循环加工产业项目不多,缺少对黑米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提取利用,产品增值不高。

(四)挑战艰巨。竞争者挑战。黑米广泛分布于以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为主的西南高原地区和东北地区,随着黑米产业的发展,传统的黑米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新产品和新品牌将面临更大的市场挑战。品牌知名度挑战,虽然经过数年投入和品质锻造,黑米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具备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与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品牌相比,营销推广力度较为有限。科技创新挑战,支撑优势产品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储备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不多,特别是在大力推广应用轻简化、省力化、机械化技术方面推广不足。

三、黑米产业发展对策举措

目前,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四化”趋势,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坚持“高端精品、高质高效、低碳循环”理念,注重全程管控,保障质量安全,全力推动有机黑米产业全链条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源头增绿工程,打好绿色发展保卫战。产地环境是发展绿色有机的先决条件,有机产品“有机不有机”,基础在产地源头。一是提升有机发展环境质量。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工业源、生活源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洁行动;落实落细林(山)长制,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林区和生态脆弱区域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健全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长效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危废处置等行动,稳定改善土壤环境。二是严格农业投入品投放。坚持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个替代”不动摇,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着力解决群众“乱施肥”“打药难”等问题。三是创新开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废旧农膜、畜禽排泄物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策划包装一批农用薄膜回收利用、沼气发电等项目,招引一批秸秆乙醇生产、秸秆造纸企业,形成使用者收集、市场主体回收、企业循环利用的回收处置机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实施产业增效工程,打造黑米产业全链条。产业链强则产业强,抓好产业链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进产业系统重构的迫切需求。一是稳步扩大产业规模。按照“稳定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原则,积极推广引进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技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扩大有机黑米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加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认证,力争到2025年黑米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二是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思路,鼓励双亚粮油、康原农业等企业与省内外供应链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生产加工、冷链物流,打通黑米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架起从田间地头到群众餐桌的“直通车”。三是统筹推进业态融合。深挖“有机+旅游”资源,融入黑米主题元素,聚力打造一批休闲农庄、观光园区。积极培育有机康养、有机民宿等业态,引导镇村挖掘传统文化、手工艺等特色元素,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IP,实现黑米产业与文化、生态相融合。

(三)实施品牌增色工程,擦亮特色鲜明金招牌。品牌是口碑的积累,是消费者的忠诚度体现。一是强化品牌培育。探索建立有机农产品企业品牌名录,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黑米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等动态管理、统一发布,倾力打造以洋县“朱鹮”和“有机”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洋县农产品双品牌体系。二是加强品牌营销。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大型食品博览会、农博会、展销会等活动,引导黑米产品进入省内外大型商超、批发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搞活流通、拉动生产。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开展立体式宣传,组织编排有机黑米产业发展微电影、专题形象片、热点话题等,放大传播效应,让洋县黑米由“好米”变“名米”。三是制定“洋县标准”。扎实开展以黑米为主的名优特新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库,将有机产业“制种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着力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的优质黑米品种。

(四)实施产品增信工程,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质量是农产品的核心和灵魂。一方面,健全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质量年检和认证现场检查制度,加快建设洋县有机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县有办、镇有站、村有人、企有员”的四级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健全质量检测体系。探索推进检测机构市场化,推动内部检测机构向第三方检测机构转变。加强对生产环境、投入品及最终产品质量等监督抽查,落实问题产品零容忍制度,完善有机产品准入许可、问题厂家市场退出等机制。

(五)实施保障增力工程,筑牢产业发展强支撑。抢抓政策机遇,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探索创新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构建多元化农业农村投入机制。一是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做好农业项目的谋划、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继续实施有机生产环境监测及有机产品补贴认证费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效应,盘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探索农业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实施路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打牢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机制。加大农村金融资源倾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履行支农责任,对涉农产业倾斜配置信贷资金,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接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信贷产品类型,拓宽涉农贷款抵押范围,探索形成以产品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增信融资制度。三是完善专业人才引育机制。加强专家工作站、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积极引进发展急需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双向选择、按需选任、精准对接要求,创新“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选任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农技人员到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作者系洋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