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传承历史文化 创新驱动产业融合
——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尹 峰 王东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乘势而上,走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走访相关部门,深入旅游景区开展座谈与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居民和游客满意度较高,文旅消费理念呈现新特点,但产业融合、资源协同、景区建设等难点问题仍然存在。
瑞雪漫舞陈炉镇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
(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丰富多彩。铜川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拥有战国魏长城遗址、秦代孟姜女哭泉、唐代皇家避暑行宫玉华宫、宋代名窑耀州窑等众多历史遗址,涌现出“药王”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山水画家范宽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陈炉古镇、照金香山、药王山、金锁关石林等景区。毗邻省会西安,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交通网络发达,出行条件方便。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为深化铜川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助力产业行稳致远。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强化举措,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川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奖补办法》等文件,制定《铜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铜川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发展规划》等,精心实施历史文脉赓续、文旅产业融合、公共服务惠民、人才强基赋能工程,着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旅项目支撑、文化供给增效、景区质量提升等行动,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疫情之后旅游迅速恢复,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824.66 万人次、同比增长125.2%,旅游收入89.46亿元、同比增长269.5%。
(三)产业融合加快赋能,企业发力促进消费。结合实际,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融合,开发红色研学游、中医药康养游、耀州瓷非遗游等旅游产品,不断传承创新。针对产业链条开展补链工作,在产品优化、市场营销、服务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建成铜川市非遗博物馆、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利用中心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赋能产业发展。文旅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心理与需求,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铜川市金锁关石林景区通过增加游乐场设备、开放品质较高民宿和露营地,推出游玩项目套票,依托短视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暑期接待游客数量大幅提升。
(四)游客满意度高,旅游偏好特点明显。通过向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发放问卷,了解游客旅游满意度与旅游偏好特点。调查显示,游客对铜川市文旅环境满意度高,历史文化、传统美食、产品服务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短途旅行成为游客新选择,受假期时间限制,大部分游客选择短途旅行,一些年轻人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便利性,进行“特种兵”式旅游;自然风光、文博参观受到青睐,游客更倾向到当地特有的自然风貌、历史遗址和博物馆进行参观游玩;家庭休闲游、研学游成为新风尚。
二、游客需求不断增加,产业发展遇到制约
随着游客对于文旅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各地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四大制约因素。
(一)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缺乏深度。铜川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关资源挖掘缺乏深度,导致文旅产品缺乏自身特色。一是文旅资源宣传方式单一。部分景区在宣传时仅限于单纯的景点介绍,游客只能游览表面景观,无从知晓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难以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二是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部分景区机械化复制其他成功景区的运营模式,雷同项目不断增加,难以给旅客带来新鲜体验。三是文创产品开发不足。目前尚未推出独特文化魅力、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不充分。一是产业融合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理解不到位,融合方式简单机械,文化和旅游“两张皮”,无法给予游客良好的体验感。二是融合方式存在误区,难以发挥出 “1+1>2”的效果。部分景区急于求成,文化沉淀不够,导致游客对景区展现的内容与愿景有差距。三是缺乏专业人才。既拥有专业文博知识又懂得旅游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加之本地薪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留住人才。
(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以城市大品牌带动区域小品牌的品牌建设尚未完成。一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清晰。当前游客需求逐渐向游、吃、住、玩、购等多环节的“线性”旅游转变。部分游客反映,景区周边相关旅游景点延伸不够,难以制定高效的旅游路线。二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景区存在公共交通不发达、路况不佳、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三是品牌效应未能发挥。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IP,难以引起游客的广泛关注。
(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些地方既是景区,又是文化保护区,还是居民区或工业区,发展面临协调难题。一是景区开发和文化保护协调难。人工景区在建设时只需要考虑经济成本,但历史文化景区以文化保护为首要目标,景区建设综合成本较高。二是保持景区特色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协调难。原生态的建筑和民俗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但景区居民房屋改造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区整体风格。三是部门之间协调难。景区同时隶属于社区、景区管委会、旧工业厂区等多个管理部门,项目推进时存在权责划分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
三、关注市场发展趋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必须加强创新融合,在产业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行稳致远,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一是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民俗文化调查。对当地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名人故事等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历史文献、地方志等资料寻找历史片段,将其整理成生动的历史故事,为旅游产品增添文化内涵。走访乡镇、社区、农村,了解民间传统习俗、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民俗体验旅游项目。二是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评估。确定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将地质地貌、奇峰异石、瀑布溪流、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等自然资源与特定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创新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创造具有鲜明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手工艺品、文化书籍、音像制品等,在增加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旅游宣传效果。
(二)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提升从业者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理念。通过培训引导和实地走访学习等方式,强化对不同产业间的互动、互补与创新的理解,切实提高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增长点。二是搭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服务平台。为不同产业的企业提供信息交流、项目对接、资源共享等服务,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园区或基地,在园区内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吸引文化、科技、金融等各类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注重产业人才培养。加强本地校企合作,在高校增加文旅产业融合的专门课程,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人才的薪酬待遇,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补齐文旅产业链条,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一是整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针对不同区域间联动、相互承接游客中存在的堵点问题,做好产业链补链、拓链工作,结合参观、游玩、购物、住宿、餐饮等多个环节推出丰富高效的旅游线路。二是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旅游景区与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连接性,方便游客抵达;完善住宿设施,发展特色民宿、露营地等多样化住宿形式;加强餐饮服务,挖掘当地特色美食,打造美食街区或特色餐馆,同时注重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为游客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游览环境。三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挖掘文化、历史、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重点利用铜川的中医药资源开发康养旅游项目,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全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四)关注各方切实需求,平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分区管理,将旅游景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功能区,制定管理规范,确保各功能区的有序运行。二是促进景区与民居协调发展。景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便利性,对建筑风格进行专业评估,并针对居民普遍存在的房屋改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保持景区整体风格。设立改造资金,对居民选用改造方案而增加的经济负担进行补贴,缓解居民经济压力。三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制定文旅协同发展规划,明确职责任务。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确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项目和实施步骤。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解决矛盾,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系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价格调查科科长、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