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统计数据 当好参谋助手
——调研中如何用好统计数据
李雯佳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经济社会运行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发挥着经济运行监测的“温度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预警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导航仪”、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推进器”等重要作用。在调查研究中,用活用好统计数据,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反映被调查对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还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分析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积累整理统计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重视平时积累,全面搜集整理资料。根据调研的要求,及时、全面地搜集和整理统计资料。尤其是开展经济形势运行情况调研,要在调研开始前对相关地区的统计分析材料、主要统计指标历史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其中,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等宏观经济社会指标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发布与解读”栏目、“国家数据”数据库及各省市统计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统计年鉴等渠道及时便捷获取。
做到心中有数,纵横比对发现问题。资料和数据积累丰富了,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横向、纵向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被调研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亮点和问题短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提纲”,不仅能在调研前把准方向,还能提高调研报告写作的速度。
找准数据“突破口”,抓住重点摸清情况
定性定量相结合。在调研过程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听取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交流和走访座谈等方式,认真观察,客观分析,理性研究,从数据中发现、寻找、抽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量大、数据庞杂,善于寻找数据“突破口”,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抓住重点,摸清问题。重点关注一些总量、增速、位次有所突破,“跃上新台阶”的指标数据,起到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鼓舞士气的作用。选用的数据,要与观点高度契合,能够有力说明观点,少选或不选与观点相关度不大的数据,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坚持问题导向。要结合数据积累准备工作,通过前后数据反复对比求证,关注一些发展不及预期,“跌破警戒线”的数据,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调研中获取的微观一手数据与调研前提前搜集的宏观统计数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原因是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敢于逆向思维,找准问题症结。
活用数据客观分析,做好观点归纳提炼
数据在调研报告撰写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摆情况要有数字根据,反映成绩和问题要有数据作定量分析,提建议措施要有数据来论证可行性和效益。让数据为论点服好务,让观点成为数据的灵魂统领,在综合运用统计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准确,有真实性。调研报告所采用的数据要准确可靠,否则一个不实的数据就会影响全篇的说服力,甚至导致报告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对调研中获取的统计数据,要认真查证,甄别运用,必要时反复求证,多问几个“为什么”。
数据新颖,有时效性。通过深入基层,及时捕捉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时间撰写出中肯的调研报告,达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效果,防止调研工作“鹅行鸭步”、行动迟缓,导致热点失去温度、工作失去速度、成果失去效度。
数据科学,有权威性。夯实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数据运用处理能力,避免跳入“数字陷阱”,对形势造成误判。比如,某地区三季度农产品销售量较二季度有大幅回落,可能是因为农产品生产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简单地将两个季度销售量进行比较,就会得出“三季度农产品销售欠佳”的错误结论,将今年三季度的数据与去年三季度进行对比,才能避免季节因素的干扰,准确反映销售情况的变化趋势。
数据全面,有前瞻性。由于统计数据长期、中期、短期的变化趋势可能不同,在结合数据总结问题、提出建议时,要正确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但要分析哪些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均存在的,也要分析哪些问题是新出现的,更要分析哪些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产生的。要根据长期、中期、短期三个阶段发展的不同态势,分层次分阶段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切忌华而不实、缺乏重点。
数文结合,有生动性。调研报告应具有朴实的文风,避免像文学作品那样虚构、渲染,尽可能不用修饰性或夸张性语言。但在使用统计数据时,为避免数字不够生动直观,可以适当使用比较换算手法,做到既能晓之以“理”,又能感之以“形”,实现文句组合合理有“序”的最佳效应。比如:将“陕西苹果年产量1300万吨”的表述转换为“陕西苹果年产量1300万吨,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这样会使本来单调枯燥的数据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便于领导和读者更加直观理解统计数据背后的意义,更好的支撑调研报告的主旨思想。
(作者系省统计局核算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