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展新姿

——礼泉县出实招壮大村集体经济见闻

发布于:2024-12-11 14:12   来源:咸阳日报   

在礼泉县叱干镇刘家村鹿场,饲养员在给鹿喂食。本报记者 李晶晶 摄


在礼泉县叱干镇峪北村绿康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红薯基地,村民正在分拣红薯。本报记者 李晶晶 摄


在礼泉县昭陵镇前山村武将山高科技樱桃示范基地,村民正在疏花疏果。本报记者 李晶晶 摄

本报记者 李晶晶

今年以来,礼泉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着力在拓展“新思路”、解锁“新密码”、另辟“新捷径”方面下功夫,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放大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兴旺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并驾齐驱,为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富裕、乡村更美丽夯实硬核支撑。

拓宽“新思路”梅花鹿欢唱“致富歌”

谁能想到,来自东北的梅花鹿,竟然在西北的礼泉县叱干镇刘家村安家落户了。经过一年的饲养,礼泉县叱干镇刘家村养殖的梅花鹿,不仅适应良好,也开始正常长膘,梅花鹿养殖开辟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新路径,以呦呦鹿鸣“唱”响乡村振兴曲。

12月7日,走进该村集体养鹿场,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正在鹿舍内悠闲用餐,憨态可掬、甚是可爱。“梅花鹿养殖场有母鹿区、公鹿区,配套鹿产品展览室、饲养室和大型草棚,现有梅花鹿80头,平时主要用玉米、玉米秸秆、豆粕、麸皮、黄豆等进行喂养。”鹿场饲养人向记者介绍道。

梅花斑驳,呦呦鹿鸣。梅花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骨、鹿筋、鹿皮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相较于大多数的牛羊养殖,梅花鹿不挑食、耐粗饲、免疫力强,也好管理,不需要大量人力,养殖成本相对较低。据了解,一头成年鹿有20年左右的寿命,产茸的旺盛期有12年左右,人工养殖梅花鹿有着广阔前景。

“前期公鹿主要是以产茸为主,鹿茸现在市场上一斤售价1500元,公鹿一年产两茬鹿茸总量在3斤左右,一头小鹿也能卖6000元左右。梅花鹿还特别省料,一只鹿一天最多就吃2公斤草,精饲料一天最多吃1公斤,一头牛每天最少要吃8公斤的料,养殖鹿的经济利润比养殖牛羊要高得多。”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忠辉介绍。

据了解,自2023年起,刘家村村集体养殖场从东北引进纯种梅花鹿70头,经过精心养殖,目前存栏已达到80余头,成为礼泉县县域内梅花鹿存栏最大的养殖场。2024年,该养殖场纯收益预计达到20万元,目前已注册商标“刘家鹿”。

瞄准这一商机,刘家村做起了“鹿文章”。为了进一步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结合梅花鹿养殖业的特点,准备设计了鹿血酒、鹿茸酒等一系列产品,加速推进梅花鹿产业提质升级,一“鹿”高歌前行。

如今,梅花鹿正在成为当地群众的“小金库”,“一朵朵梅花”,正在创造更大的价值。下一步,礼泉县叱干镇将坚持走好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让“一朵朵梅花”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富裕的“金花”。

解锁“新密码”小红薯变身“致富宝”

当前,正是礼泉县叱干镇红薯成熟上市的时节,受土壤环境影响,叱干镇种植出的红薯产量高、品质好,口感甘、面、甜,受到市场消费者的青睐。这两天,村民们不仅通过客商采购进行销售,而且通过电商等途径销售,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让小小的红薯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早上6点,礼泉县叱干镇峪北村绿康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红薯基地一派忙碌景象。村民们将出土的红薯进行分拣、装筐,把一个个“甜蜜果实”打包转运。

“我们合作社种植基地海拔12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间长,属于典型的渭北高原气候,十分适宜红薯的生长。你看这个红薯长得多好。”合作社负责人张兴华手中拿着个头匀称的红薯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今年,该基地种植红薯300余亩,品种有秦五、秦八,亩产约4000斤,主要销往北京、河南、天津、重庆等地,预计总产值可达3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种植出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的红薯,绿康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红薯基地选用无公害脱毒苗,将以前果园土壤全部换成新土壤,每亩地使用两吨优质有机菌肥,红薯生长过程中的灌溉用水选用地下800米的岩溶水,既解决了当地水源短缺,灌溉困难的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今年的秦五和秦八每斤售价在4—6元,相较于去年,整体经济收入预计提高20%。

红薯种植已成为该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该村依托地理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引导村民种植红薯,并不断发展粉条加工产业,延伸红薯产业链条,增加红薯附加值,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每年给周边老百姓仅务工费就带来20万余元。曾经不起眼的小红薯如今已蜕变成峪北村富民的“大产业”、致富的“金疙瘩”,为该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注入了强大动力。

谈及未来的发展,张兴华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把红薯打造成‘一村一品’,着力发展红薯育苗、种植、深加工等产业链,切实通过红薯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同时,也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红薯种植,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礼泉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把红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精心培育,并在技术指导、土地流转、资金补助等方面对种植户进行扶持,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既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另辟“新捷径”红樱桃铺就“致富路”

樱花散尽挂红桃,粒粒玉珠满树梢。眼下,礼泉县昭陵镇前山村武将山高科技樱桃示范基地的大棚樱桃即将成熟,绿树掩映间,一颗颗大樱桃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樱桃树间,细心地进行着掐裂果、摘心等后期管护工作。

“相对于露天种植的樱桃,大棚樱桃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和霜冻、冰雹等灾害,果质得到了保障。”武将山高科技樱桃示范基地负责人王富民说,“因为大棚温度可控,所以大棚樱桃比露天樱桃成熟期早,可有效填补市场空白,实现较好的经济收入。”

2021年,前山村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引进高科技大棚樱桃种植。为了能让樱桃当年挂果,基地选用“一根棒”樱桃种植新技术,每亩栽植樱桃树数量能达到1200棵左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基地樱桃品种以美早为主,搭配沙王、鲁樱三号、奇早等樱桃品种,通过利用温控技术控制樱桃生长期和成熟期,使樱桃的成熟时间不再受季节限制。

“通过对高科技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和温控技术的投入,基地樱桃亩产可达到2500-5000斤,樱桃的上市时间可以控制在元旦至春节之间,终结了中国春节前没有品质樱桃上市的历史,基地樱桃销售价格预计在160-300元之间,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王富民说。

发展大棚樱桃产业,在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我现在就在基地打零工,这里离家比较近,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些钱贴补家用。”村民郭朝阳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引领。特色产业为沟沿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礼泉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采用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经验推广等举措,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