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乒乓球队在2024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赛场上卫冕夺冠,群众体育热情被再次推向新高度。从奥运会到世锦赛、世界杯,各项赛事掀起运动热潮,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全民号角吹进了新时代,随着各地扩大体育设施供给和提升服务水平,又将激发怎样的体育浪潮?
大基建蕴藏小幸福
吕月玲是西安奥体中心的宣传员,工作数年间,她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赛事,但更多时候,她的工作是和普通市民们在一起。
“今年1月至11月,奥体中心接待了包括大众健身、赛演活动、商业服务等40余场,这些年体育场设施的迭代更新我也是看在眼里。”
除了宣传奥体中心的发展,接待参观团体外,吕月玲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关于设施服务的不同意见。也正是这样,使得她对近年来陕西体育发展感触颇深。
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
2021年10月,“十四运会”刚闭幕不久,为了将大基建“还之于民”,助力陕西体育事业发展,奥体中心精心修整,对人民群众实行免费开放。为了让普通市民也能使用到过硬的体育设施,同步展开了为期数月的更新养护工作。
吕月玲回忆道,那个时候她加班加点,每天定期去现场拍照考察,从观众座椅到无障碍设施,从赛场跑道到十米跳台,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做赛事我们要专业,做全民健身更要用心。”这是吕月玲最大的感悟。如今,奥体中心体育馆实行周内9:00—22:00开放,周末及节假日8:00—18:00开放。
为了使市民享受全运惠民成果,提升全运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西安市政府发布《西安市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指导意见》,鼓励场馆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同时采取专项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在此《意见》下,西安奥体中心秉持着“竞体群体融合”的理念,陆续开放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场地。
“真正让场馆惠及群众,取之于民、惠之于民,让文体盛宴举步可达,正是奥体中心的社会使命。”吕月玲说。
她和同事们作为陕西体育事业的幕后服务者,多年来亲眼见证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和演变,老百姓的运动热情高了,体育文化也衍生出了更多展现形式。
在西安奥体中心锻炼的市民
“作为区域性全民健身中心,2024年1月至11月,西安奥体中心大众健身共接待31.84万人次,大众健身会员用户4.53万人;群众赛事活动47场,总计1.26万人。”吕月玲介绍道。
要将全民健身热情这团“火”持续点燃,便要营造更多适民惠民的体育运动空间。
见缝插针“送体育”
除了大型体育场馆外,将运动设施“送”到市民家门口,全民健身活动也变得人性化起来。
运动场如何“送到”家门口?西安市将视角投向了立交桥下。城市空间网罗密布,巧用道路“边角”,让城市“夹缝”动起来,成为解决群众运动难,提升社区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在高新区,有一处独立篮球场近来格外受市民欢迎,车流下的投篮、传球、呐喊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作为篮球场运营方,北战体育以“互联网+”智慧化共享运动场的模式,利用市区公共闲置空间、高架桥下、商业街区、公园广场等,科学安全合规地建设、运营管理各类智慧型运动场。该篮球场就位于高新区丈八东路与唐延南路十字交汇处的立交桥下,成为“见缝插针”式体育场地,每天前来运动的市民络绎不绝。
西安高新区立交桥下篮球场
多年前,北战体育创始人郭战敏锐发现了当下市民运动需求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结构之间的矛盾,他意识到,想要让城市更加适合体育运动,就要做城市体育配套升级的引领者。
为了丰富城市体育生活,品牌与政府友好合作,利用区内城市闲置空间建造场地,政府监管审核,品牌方进行运营服务。针对已有场地,便进行社会化改造升级。
为了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市民,北战体育自研小程序,根据个人所在定位自动匹配运动场,同步场地信息、收费标准、实时人数,以及在线约球等,同时在APP上亦可记录运动数据,推送最新运动装备、时尚信息、体育新闻,将智能化服务完美融入体育生活,为体育发展做加法。
随着时代的演进,城市的面貌愈发璀璨夺目,其规模亦在不断扩张之中。对普通市民而言,方便二字成为了城市体育友好最为现实的需求。
在西安,这样“见缝插针”的运动场地众多。除此之外,丰禾路鑫苑体育运动公园、曲江新开门运动公园等都在挖掘城市空间潜力,营造便捷友好体育环境上下足功夫。
紫薇田园都市的紫薇文化广场,于今年9月启动了全民健身示范园提升改造工作,包括增设健身器材、室外力量训练器、益智类器材、康养类器材,以及球类场地设施等数十种,并于10月顺利建成开放。
“这个场地建成多年,但设备老旧,道路不平,体育设施更是不足,升级改造后,不仅焕然一新,更能高效地将社区空间利用起来。”市民张先生介绍。
如今,围绕紫薇文化广场,周边居民自发形成了乒乓球运动协会,参与市民已达300人,再次将全民健身热情推向新高度。
巧用“空隙”利民生
据省发改委消息,陕西省“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完成目标任务138.5%,符合《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的体育公园54个,全面完成国家39个指导目标数,完成情况位居全国第三位。
种种数据落到实处,便是体育馆越来越开放了,设施越来越好了,运动健身的去处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
2024年,陕西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城市体育场、口袋公园和微型运动场等设施均取得新突破。
在全民健身热情不断高涨的当下,陕西体育事业发展开启了“体城融合”新模式,城市发展与健体空间深度绑定,在老区改造中积极拓展体育运动空间,大胆利用市区公共区域创新开辟运动场所,营造活力氛围。
今年以来,陕西省体育局以“走在前、树标杆、做示范”为目标,坚持“体育为民、体育惠民”初心使命,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丰富赛事项目、完善赛事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成功塑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陕西群众体育品牌。
体育运动的东风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让文体盛宴举步可达,城市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4年,西安市逐步实施全民健身路径项目600个,建设多功能运动场10个、群众健身房10个,打造全民健身园区和示范社区7个,实施老旧小区全民健身器材补短板项目150个。
更新城市体育空间改造,不仅要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还要提升品质、提高效能,构建城市更新组织体系。利用城市“空隙”、老旧厂房等合理化改造,形成创新大胆的城市发展理念。
在如今主城区格局定型的大背景下,相关单位急需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隐藏在城市中的“金角银边”,合理开发城市运动场所,同时将传统、大型运动场所惠民化利用,让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