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光点 | 44、49、67......时间“藏”在这间小店里
发布于:2024-12-13 09:50   来源:陕西网   作者:袁晨

陕光点

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281号,33岁的张瑄和82岁的爷爷张守仁,年龄相差49岁的祖孙俩坚守着一间叫“华达利”的钟表修理部。

张守仁指导张瑄工作

受访者供图

开了44年的小店虽只有20多平米,却为慕名而来的客户修理着各种各样的手表、挂钟。岁月在他们的敲敲打打中逝去,时光的刻度又活跃在每个钟表的盘面上......

等待

等“古董”表的主人,等修好的表被取走

张守仁12岁时随叔叔学习修表。1957年,凭着跟叔叔学修表的手艺成为西安第一钟表合作社的一名修表匠。他说:“那时是修表行当的春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拥有一块手表,来修表的顾客络绎不绝,修好一块表很有成就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表的逐渐普及,修表行当走向没落。当年钟表合作社的40多位修表匠陆续转行谋生,只有张守仁一人坚持了下来,1980年,张守仁自立门户开了“华达利”钟表修理部。“学修表时,叔叔就教导我要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我一直谨记着。”张守仁说。

张守仁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张守仁都坚持一个原则:“把顾客的表当作自己的表来修。”在他看来,顾客之所以能把表送来维修,是出于一份诚挚的信任,必须尽心修好,还要替顾客妥善保管。

正对着店门的墙面上,木柜里挂着几十支老式的机械手表,每一支都用一根细丝线挂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用圆珠笔写着顾客的姓名、日期、修理费。

时间最长的一张标签历经67年——1957年6月10日,修理费1.68元。字迹已经模糊,可是当年的情景,张守仁却记得清清楚楚。

“这块表还是我在合作社工作时修的,手表的主人叫陈平,原来是我的老师,我去找过他,一直都没找着,他在七星巷小学上班。”

为什么还一直留着这块表?

张守仁说,自己这辈子做得最多的事可能就是“等待”,等“古董”表的主人,等每一个修好的表被取走。“其实好多表现在拿出去卖都没人要,但还是要等啊,这都是顾客的回忆,我等不了,还有孙子嘛,总有一天能等来的。”

小店里,墙上挂的、货架上摆放的机械表、钟摆表以及老式德国五音钟,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主人。

店里储存的老式表盖

张守仁精湛的修表手艺自不必多说,独特的是他有自己的“店规”。

每位来取表的顾客一定会收到一张“保修证”,只要拿着这个保修证,一两年内有啥问题免费修。

“人家花钱来修表,万一手表以后走不好咋办?做生意要讲信誉。” 这是张守仁自己的诚信准则,这样的准则让他成为西大街上独一无二的修表“匠人”。

传承

“逆流而上”把店守护下去

令张守仁感到欣慰的是,2011年,孙子张瑄继承了钟表修理部,让修表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接手时的张瑄可不是修表行当里的“新人”,从小耳濡目染又有爷爷亲手传艺,上小学时他就能修好一块表。

张瑄正在修理手表

从西安邮电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张瑄,本可以去大公司上班,最终决定回家陪爷爷一同修表守店,“我一直很喜欢修表,爷爷年龄大了,也需要有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在修表行业没落的时代,张瑄选择“逆流而上”。

年轻的他胆大心细,喜欢学习研究,对于修表他不仅有专注更有创新,很多送来修理的表过于老旧,如今已找不到可换的配件,张瑄就干脆自己学着造零件。

令张瑄印象深刻的是顾客送来的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怀表。银色的外壳破损,玻璃表蒙、表针都缺失,针轴尖断了,背后的零部件也不全。除了买材料和配件之外,张瑄自己制作缺失的零部件,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修复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表的内部构造越来越复杂,零部件多的可以达到几百个,加上顾客对于钟表维修的期待,修表这活已经上升为精修且美观,最好能复原最初的状态的程度。修表的装备也从一支放大镜、一根螺丝刀、一把镊子,升级为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工具。

各类修表工具

张瑄坦言,近几年,店里没少投资加工机器,尽管有的机器一年也用不了几回,可是看到顾客拿到修复好的表之后的惊喜和感激,觉得所有的投资都值得。

“尽可能地减少时差,让手表恢复最初的模样。”这是张瑄给自己定下的修表原则。张瑄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耐心,从拆开零件、分析钟表结构,再到确定修补方案、组装成型,每一步都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在枯燥单调的修复中,张瑄品出了乐趣。“我们是与时间打交道的行当,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性子。”张瑄说,爷爷时常这样教诲,修表匠是一份有情怀的职业,修复的是一段流逝的时光记忆,收藏的是关于他人的“光阴故事”。张瑄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我要替爷爷把这家店守护下去”。

一个表少则几十,多则一百多个配件,从拆卸到清洗再到修理,有时祖孙俩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相比西大街的熙攘忙碌,这个临街小店里专注的匠心似乎让时间不再那么仓促......(记者 袁晨)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