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构筑就业特色新蓝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全力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于:2024-12-23 10:17   来源:陕西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始终将就业工作置于优先位置,秉持“五个坚持”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就业工作的新路径,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就业新格局,旨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体系完善,夯实就业之基。深入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纳入学院年度工作重点,细化落实目标责任。通过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就业启动会及工作推进会,深入分析就业形势,研究有效策略,制定科学方案,确保就业工作稳步前行。构建“学院-学科点/系-导师/班主任”的就业联动机制,形成了全院动员、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氛围,确保就业工作方向明确、基础坚实。同时,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就业服务中心,配备专职辅导员、学生党员及骨干力量,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保障。此外,学院还健全了考核机制,完善了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毕业生去向登记制度,严格审核就业信息与材料,切实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策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坚持访企拓岗,拓宽就业之域。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制定详细方案,领导班子深入企业和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精准把握人才需求与市场动态,有效推荐优秀毕业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路径,推进就业岗位多元化,与省内外百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获批教育部供需就业育人项目十余项。强化就业实习实践,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与知名企业、地方单位紧密合作,协同开展教育实习,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学院加强与校友、地方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多渠道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坚持服务保障,搭建就业之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职业生涯教育,邀请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实训室教师为学生教授《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妆”扮你的职场、一对一就业咨询、求职成功的面试礼仪等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困惑,建立 “一生一策”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举办简历“问诊”、研究生就业沙龙、就业导航等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就业咨询服务,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重点关注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进度,跟踪开展就业帮扶,着力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通过就业工作网络平台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困难毕业生未就业促进行动,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能,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坚持招聘驱动,稳固就业之柱。将就业信息工作作为推动就业的基础和先导,利用“国家23456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学院官网、“西农人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年级就业群及学生社区就业信息公告栏等多种渠道,执行就业信息日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实时共享。学院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主渠道作用,抢抓招聘黄金期,精心组织招聘会,举办“小精专优”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促就业等活动,协办陕西省法学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哲学社会学学科专场招聘会等,动员学生前往政府、企业、律所参观实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外求职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桥梁。学院邀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律师等进校宣讲,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信息的便利。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组织线下专场宣讲会50余场,发布就业信息10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不断加大岗位供给和招聘动力。同时,学院与地方行政部门合作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吸引近300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

坚持榜样引领,强化内生动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完善就业台账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一对一联系往届毕业生分享成功经验、学习方法及笔试面试技巧。学院邀请“就业达人”分享就业指导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邀请教授、优秀校友等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引导学生适应当前就业新形势与新变化,调整求职心态。学院持续开展人文图南志就业典型宣传活动,邀请应往届优秀毕业生分享基层就业经验和政策,大力宣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国家、地方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学院组织研究生支教团、研究生助力团成员开展政策宣讲与经验分享活动,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基层志愿服务工作,增长才干、锤炼品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通过“五个坚持”的深入实施,为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支持和保障,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供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倩)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