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新买的小汽车走村串巷,快递送到家门口,土特产流向大城市……时下,抖音、快手等平台频频涌现农村年轻人“炫家乡”的短视频。乡村的“出圈”,既体现了当代青年群体对家乡的认同,也反映出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增长到46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4.6%,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带动了农村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巨变。但不可否认,个别地方农村道路仍不同程度存在路面窄、卫生差、带动村民增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村公路在养护和释放“公路+”活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好路是建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相关部门要在持续做好农村公路新建基础上,大力实施老旧公路改造以及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最大限度实时掌握农村公路运行情况,加大养护投入力度。比如一些地方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在客运车上安装了“路况应急协同巡检系统”,凭借图像识别技术,实时将振动数据、GPS定位、路面图像等信息上传到云端平台,云端平台快速识别数据后发送至养护单位处理,这些都为道路养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村公路是老百姓的出行路、致富路,应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开发“公路随手拍”“智慧农村公路信息平台”等小程序,建立“指尖养护”机制,让农民群众成为公路日常养护的监督员。还可以依托路长制和多种形式公益性岗位等,鼓励农民群众参与配套设施的经营维护,实现农村公路的群众化养护,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日趋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
畅通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要在释放“公路+”活力上下功夫。可建立“公路+土特产”“公路+旅游”等模式,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整合公路沿线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等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交旅融合产品。利用农村公路有利位置,展示和宣传当地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促进农产品消费;打通农村公路与当地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之间的往来通道,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打响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还应当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让农村地区充分借助“农村e邮”“京喜农场”“多多农园”等电商服务站,推动土特产迅速对接城市大市场,实现“农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