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4月1日起施行

用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发布于:2025-01-10 15:35   来源:陕西网   作者:袁晨

 1月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依法加强对黄帝陵的保护和管理,彰显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条例》共5章31条,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条例》所称黄帝陵是指经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第1号,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及轩辕庙等附属遗存。黄帝陵的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黄帝陵

帝陵。来源:视觉中国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精神家园和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

“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就是黄帝陵,不论走到哪儿,只要谈到黄帝,都认同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我们就是亲人。《条例》的出台,将这种文化认同提升到新的高度。”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

《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黄帝陵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解决黄帝陵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延安市、黄陵县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划分负责黄帝陵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自然环境管控等有关工作。省文物行政部门对黄帝陵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省古树名木行政部门对黄帝陵古树名木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条例》扩展了黄帝陵保护对象,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将在保护区域内以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周边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作为保护对象。

《条例》明确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黄帝陵古柏群制定保护和养护管理制度,加强科学监测,做好安全防护,落实日常养护。养护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古树名木的日常巡查、养护,发现异常情况,应当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并及时向负责古树名木管理的行政部门报告。

肖云儒表示,桥山黄帝陵拥有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说明陕北高原上的这块黄土地是可以绿化的,所以黄帝陵给了我们一个信心,中国的大地是可以完全变绿的,给全国的文物保护跟绿化做出一个表率,为全球华人营造良好寻根环境,对于祖林的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根脉。

《条例》详细列出了黄帝陵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包括挖山取土、排放污水等损害文物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张贴、涂污、刻划等损害文物本体及保护设施的行为等。此外,建设规定方面规定,黄帝陵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其风格、色调、高度、密度以及建设项目的性质应当符合黄帝陵相关规划要求,与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井凯笛说:“《条例》的出台,将道德的‘软尺子’上升为法律的‘硬刻度’,只有专门的立法,相应的行为和管理才会有依据,我们在开展相应的活动的时候才会有规范,社会公众的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才会更加的清晰和明了。”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一处处长赵虹表示,保护黄帝陵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制定黄帝陵保护条例,有助于社会各界对黄帝陵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者 袁晨)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