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力 统筹治理提效
发布于:2025-01-10 18:19   来源:调研与决策   作者:​千阳县委社会工作部

党建引领聚力  统筹治理提效

——千阳县探索县域基层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千阳县委社会工作部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厘清职责事项,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意义重大。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调度辖区各类组织和资源,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难处破题、细节入手、蹄疾步稳,有力促进了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背景动因

(一)上级有要求,基层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多途径解决新市民等群体困难问题。宝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开展“平安便利美丽幸福”四型社区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的工作要求,为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开展社区宣讲

(二)群众有呼声,组织有响应。千阳县常住人口9.8万人,其中县城常住人口4.9万人,城区人口呈现加速聚集趋势。社区服务对象逐渐由以城镇户籍居民为主转为包括进城农民、外来经商、就学务工、拆迁安置等跨户籍居民,多元化群众需求,使得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增强服务功能迫在眉睫。千阳县有镇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6个,居民1303户、3753人,60岁以上老人716人,义务教育阶段及幼儿园学生349人,不具备“村改居”条件,缺“村委”管理、没“居委”服务,“一老一小”问题突出,“四型”模式亟待延伸。

(三)治理有短板,对策强跟进。千阳县城区有老旧小区88个,占全县小区的62%,大多建设规划滞后,基础设施欠缺,新建小区停车难等公共服务问题比较突出。两年前,三个社区仅有专职工作人员17名,每个社区每年仅有工作经费3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5万元,处于“小马拉大车”的负重状态。镇域易地搬迁小区医疗教育资源匮乏,邻里纠纷多、安全隐患大,传统生活习惯明显,农村厕所、垃圾、污水等治理亟待破难。如何让村干部阳光服务,如何将基层治理好、管理好,千阳县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做法成效

(一)党建引领,“三个精准”让城乡社区治理有深度。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增强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推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急事、难事。精准定责。坚持县委主责、书记首责、部长专责、专班扛责,全域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网格党小组全覆盖,推动镇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责任联动、党员联管、资源联享。全县135个单位党组织、2800多名党员开展“双报到”活动,实现党员责任、考评、作用发挥在社区。精准发力。集中打通社区力量配备不足、两项经费保障不高、民生服务事项不清、网格条块责任不实、老旧小区设施不全、物业管理服务不优“六大堵点”,做强微体系、做好微服务、做优微环境、做实“微心愿”,实现“四微治理”推进党的建设全融入、基础设施全延伸、公共服务全覆盖。精准服务。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开办社区工厂,吸纳群众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规范提升村(社区)卫生室、新建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和小学,打造“一老一小”幸福家园。开展文明创建、居民公约积分评比、制定《居民公约》等,评选“最美社区人”,弘扬文明新风尚。

(二)凝聚合力,“三项举措”让镇村基层治理有速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创造性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出台“六条举措”。推行《统筹镇级政法力量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六条举措》,加强镇党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构建“科学统分结合,三级有力处置”工作体系,加大考评权重,推动政法单位与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推行“六类四单”。紧盯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六类”基层易发矛盾纠纷,建立排查、研判、调解、回访“四单”管理机制,形成“六类四单”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45件,其中六类易发矛盾纠纷691件,占比81.78%,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搭建“警民之家”。在各村(社区)建立“新时代警民之家”,实行开门、上门、预约、集中“四项服务”,履行基层平安联创、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六项职责”,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三)阳光行政,“小微清单”让基层减负赋能有法度。建立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厘清权力事项清单和主体责任清单“两单”权力底数,村干部办事“照单操作”,群众全过程参与监督;权力运行流程“一图”杜绝村干部“暗箱操作”,群众看“图”办事不跑“冤枉路”;廉政风险警示提醒卡和权力清单明白卡“两卡”给干部事前提醒,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事前普遍提醒谈话、事中专项提醒谈话、事后纠错提醒谈话“三提醒”提前打“预防针”,实现了“咬耳扯袖”常态化。健全完善村级监督体系,督促村组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制定推行《拓展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执行六条措施》,从制度依据、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监督内容、工作职责、考核培训进行明确和细化,制度实施以来开展廉政风险提醒232人,事前谈话160人、事中谈话171人、事后谈话125人。

(四)共治共享,“积分制”让村(居)民自治有温度。将乡村治理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以积分考评的形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民参与定方案。成立积分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村情实际商定积分项目、流程、奖励办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充分讨论研究积分项目和奖励办法,形成初步积分方案。公开透明议结果。设立积分账簿,一户一账,一季一评,以村民个人和家庭为考评单位,按月评定审核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环保卫生等十项指标,按百分制,分四档对村民积分情况进行月排名、季汇总、年兑现。利益联结激活力。建立“4321”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40%用于产业持续发展、30%用于村域公益事业、20%用于村民积分差异分红、10%作为风险基金,近两年累计分红1008万元,实现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全域布局,“三污治理”让和美乡村建设有靓度。全域统筹项目、科学布局设施,积极探索农村三污治理模式。垃圾处置无害化。建成“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运行处置体系,实现了“户有分类桶、村有收集点、县有处理场”的新格局,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农村改厕科学化。根据全县“一山二塬三分川”地形地貌和农民生活习惯,探索出“粪尿分集式、三格化粪池式、集中下水道收集式”三种农村改厕模式,解决不同群体、不同区域改厕难题,实现改一户成一户,群众满意一户,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污水治理精准化。探索不同区域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城郊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镇区移民安置点推行一体化处理,农区人口集中村推行小型人工湿地模式,有坑塘、洼地的村推行生物氧化塘模式。目前,全县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5套、氧化塘4个,污水治理率54%,有效管控率46%,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三、存在问题

千阳县党建引领县域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层党建资源与治理资源整合还显不足。村、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卫生、教育、商业、社会组织等各种资源分布其中,退休党员、乡贤能人、创业人士等各类群体也居住其中,但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对这些零散资源和精英群体的作用发挥整合利用不够。

二是基层治理数字化信息化方式还不广泛。目前,大部分村、社区办公基本已经配备网络计算机,但大多现代化技术应用仅限于常见的便民服务工作,具体工作还是依靠“一对一”电话联系,或采用上门入户的方法,一旦遇到紧急和突发事情,便捷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撑缺乏有效充分利用。

三是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问题还未完全根治。虽然制定了“社区准入清单”,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惯性,很多事务还是最终落在了社区去具体执行,导致有时“社区配合清单”变成了“社区职责清单”。

四、下一步打算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为重点,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再探索、再实践。

一是组织搭台,强化基层治理统一领导。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将传统以管控为主转变为协调、服务为主,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构,建立完善联席制度、协商制度、共治制度,制定议事事项,推动各主体之间采取“轮席”方式开展议事协商,真正做到议事在民,决事在民,成事在民。

二是资源共享,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加强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将辖区内的党建、运动、文化场所开放共享,提高利用率,开展驻区单位之间的活动联结,推动不同文化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搭建“党建+志愿者”新平台,将党员、居民、物业、业委会、商户等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等载体,采取上门入户访民情、开门纳谏聚民意、协商议事汇民智等举措,梳理服务清单,为群众提供全天候贴心、暖心、舒心服务。

三是技术服务,强化基层治理智力支撑。针对自然灾害、社会矛盾、疫情联防联控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期许,加快建立立体化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实现问题全区域收集,形势提前预判评估,做到预警与决策相结合,防患于未然。构建快速反应机制,利用数字信息传递链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及时掌握群众反映的社会痛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处理、最快速度解决。将党建组织化优势与信息技术便捷化优势有机整合,筑牢“线上+线下”两大阵地,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基础,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县域基层治理新路子。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