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涌准备放生猫头鹰(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毛秦南摄
本报通讯员 陈延安 毛秦南
1月9日,岚皋县林业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爱心人士颁奖仪式,向长期参与野生动物救助的爱心人士廖运涌颁发荣誉证书,并奖励1万元,以表彰他在野生动物保护救助方面作出的贡献。
廖运涌出生于1988年,是岚皋县滔河镇双向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过工、开过餐馆。2014年,从小喜爱动物的廖运涌转行在岚皋县城开了一家宠物店。他第一次救助野生动物是在2018年。
2018年4月的一天,廖运涌正在宠物店照料宠物时,接到了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电话。滔河镇群众发现两只受伤的猫头鹰,将其送到了保护站。保护站工作人员希望廖运涌能救治它们。
“好,先带过来!”虽然从未有过救治野生动物的经验,但情况紧急,廖运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两只猫头鹰很快被送到他的店里。
“那是两只幼鸟,拳头大小。”廖运涌回忆,“一只脖子感染,另一只翅膀腐烂,都生了蛆!”
廖运涌用镊子将幼鸟身上的蛆一只只夹掉,用刀片割去腐烂组织,用碘伏为伤口消毒,并敷上药,然后将它们放在纸箱里喂养。
廖运涌坚持每天为猫头鹰换药,还买来牛肉切成细条与阿莫西林药粉拌在一起,给它们喂食。渐渐地,猫头鹰的伤口愈合了,精神头也足了。6个月后,它们羽翼丰满、野性渐长,整天神气活现。
廖运涌经常陪伴它们。它们一见到廖运涌就凑上来,任由他抚摸头和羽毛,有时还会故意衔起他的手指,做出吞食的样子,但最后都会把指头放下。
有一次,它俩还张开翅膀、摇着脑袋“斗舞”,把廖运涌逗得哈哈大笑。它们把廖运涌当成了“鸟妈妈”。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它们开心成长,一天一个样;坏事是廖运涌在它们伤愈后3次尝试放生,都失败了。
“每次,它们都比我更快地回来!”廖运涌说。最后,他只能将它们带到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地方放生,这才没有再回来。
此后,廖运涌有意与被救助的动物“保持距离”,并在放生前对这些动物进行野化训练,确保它们拥有野外生存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不少被他救助过的动物对他仍有很深的感情。
2022年4月,县林业局给廖运涌送来一只腿部骨折的野生小白鹇。廖运涌为其包扎伤口后,喂养了1年多才放生。
“骨折恢复慢,加上送来时还是雏鸟,野化训练时间比较长。”廖运涌说,“放生时,它已经是一只‘大公鸡’!”
他之所以叫它“大公鸡”,是因为它长得太像一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了,甚至比大公鸡更帅气:红脸、赤腿、黑发、白羽、黑腹、高个,像一位身着晚礼服的绅士。
放生后,廖运涌每次路过那片树林,这只白鹇都会飞过来,在他身边踱步。最后,他只能“忍痛割爱”,不再去那片树林了。
救助野生动物不仅要讲爱心,还要讲科学。廖运涌有过这方面的教训:獾类不顾伤势,想撞开笼舍逃离,导致伤上加伤;鹿科动物获救后拒食、猝死……通过观察学习,他很快得知这是应激反应所致。之后,他采取先蒙住动物眼睛、创造黑暗安静环境、让动物情绪缓和后再救治的办法,类似情况再也没有发生。
当然,廖运涌也自创了一些土办法。
2023年5月,民主镇群众在公路边发现一只脐带还未脱落的小鬣羚。廖运涌将其带回后,给它喂奶粉。由于奶粉和母乳不同,鬣羚食用后出现严重消化不良。
廖运涌多方打听买来一只哺乳期山羊,但山羊根本不让鬣羚靠近,更别说“认娃”喂奶。廖运涌灵机一动,把山羊奶抹在鬣羚身上,这才让山羊逐渐放松警惕,接受了这个“孩子”,给它哺乳。3个月后,鬣羚长大了,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据统计,2018年以来,廖运涌救助了包括林麝、林鸮、游隼、苍鹰、白鹭、红腹锦鸡、凤头蜂鹰、红嘴蓝鹊、黄麂、鼬獾等在内的野生动物200余只,被誉为野生动物的“白衣天使”。
1月26日,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廖运涌。他感慨地说:“前几年,我平均每年要为救护野生动物花去1万多元的费用。2021年后,县上成立了野生动物救护站,由我托管,这部分费用就由政府承担了。”
受廖运涌的感召,如今,他的朋友谢贤伟、陈晨、陈鹏、陈小坤也加入到野生动物救助的行列中,经常免费接送野生动物、为它们购买食物。目前,岚皋县有野生动物救护志愿者74人,其中11人加入了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