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丨陈团结:我来问道无馀说
发布于:2025-02-27 11:33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惠茹 叶建峰 马崇铭

定首图

冬末春初的西安,经历了几天升温后,天气又有点“变脸”。虽说春雨贵如油,但这绵绵细雨却带来了些许寒意。在这样充满诗意的天气里,我们如约采访了陈团结先生。

面容沉静,性格平和,心思细致,这些词语用来形容一位男性似乎不甚妥帖,更何况是一位总是冲锋在新闻一线的摄影师,但与陈团结交流交往的初印象,偏偏是这样。

守望秦腔》02之-绝技-任晓蕾表演水袖2010年2月27日 拷贝

《守望秦腔》系列之绝技——任晓蕾表演水袖。(2010年2月27日摄

守望秦腔》02之-绝技---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梅表演的吐火 2005年4月14日 拷贝

守望秦腔》系列之绝技——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梅表演吐火。(2005年4月14日摄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过去30多年间,陈团结一直在摄影领域深耕,从玉树地震、西南大旱、山西矿难、抗击非典到洪灾,他以记者的身份见证着、记录着。“从事摄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每个人都可以拍很多选题,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可能性和无限的潜力,要尝试着拍不同的选题,发掘自己的潜力。”一如他在许多场合的分享,他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无限潜力,确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摄影。

0000-陈团结  (4)- 拷贝

陈团结

弱势群体是陈团结镜头里的常客,如乞丐群体、麻风病人、尘肺病人等。他也时刻关注着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如《老油坊》《黄河筏子客》《手工造纸》《最后的马帮》。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镜头里,民间、民俗、民生仿佛真正被理解了。

最后的马帮 (30)云南哈巴雪山)2005年2月15日 拷贝最后的马帮》系列——云南哈巴雪山。(2005年2月15日摄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注解,这注解源自内心热爱——有人是文学、有人是技艺、有人是美食。无疑,摄影是陈团结的人生最鲜明的注脚。

因摄影而改变的命运

“因为喜欢摄影,我从事了这个职业,最起码我走过的路宽了,看到的世界也丰富了,摄影改变了我的命运。”对陈团结而言,摄影之于他命运的改变尤为明显——从一名工人蜕变为新闻记者,最终成为职业摄影师。

2013年6月26日内蒙古四子王旗 与回收的神十卫星留念 (94) 拷贝

陈团结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回收的神十卫星留念。(2013年6月26日摄

1994年,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陈团结花费500多元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那时,他的月工资尚不足百元。不幸的是,这台相机在半年后丢失,他又花费1000多元购买了第二台。“这在当时也算是‘天价’了。”陈团结细数着和摄影结缘的过往,有了相机后开始学摄影,并在机缘巧合下,于1997年离开工厂,入行新闻媒体,从做文字记者、文字编辑,到2000年转岗做摄影记者,兜兜转转,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在数不清的摄影作品里,他不断沉淀、无限延展,让自己的人生广度更广、深度更深。

守望秦腔》00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 秦腔旦角与4名丑角在一起  2007年7月7日 拷贝

守望秦腔》系列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秦腔旦角与4名丑角在一起。(2007年7月7日摄

“当我们拥有一件热爱的事情,人生会变得饱满。”2003年,陈团结作为陕西省首位踏入非典隔离区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那段特殊时期的艰辛与坚韧,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13年,凭借《终南隐士》《失落的家园》和《乞丐十年之变》三组专题,陈团结获得了新浪网首届“年度致敬摄影师”,奖金5万元,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奖金额最高的一笔。

2014年3月1日,荣获首届新浪年度致敬摄影师奖 (4) 拷贝

陈团结荣获首届新浪“年度致敬摄影师奖 2014年3月1日摄

陈团结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多次受邀参加诸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理国际摄影节等国内知名摄影盛事,还被邀请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参加国际摄影展。此外,他的多幅摄影作品还被中央档案馆、中国摄影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机构珍藏。

_MGL3857 拷贝 2

陈团结在为相机做清洁。

在摄影艺术上,陈团结追求的是真实与情感的结合。他擅长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动人瞬间,随身携带相机早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一年之中,即便不能保证每日拍摄,也至少有300天与镜头为伴。“街头摄影是我做专题摄影间隙的慰藉”,在西安度过的三十多年里,他坚持随手记录、刻意探寻已有二十余年。在这份不懈地积累中,他不仅为自己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个人记忆,岁月也悄然将他的作品汇聚成西安的城市影像史。

摄影比拼的是摄影师的文化积淀

与其他摄影师的工作室不同,步入陈团结的工作室兼书房,拥挤却实用、杂乱而有序,是置身此间的直观感受。摄影作品只摆放了2幅终南山航拍图片,一面墙的书柜里除了各类摄影艺术书籍,还紧密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民俗纪念物、个人肖像剪纸以及与几张有代表意义的合照,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书桌上,电脑旁,各类画册、频繁查阅的书籍堆积如山。

_MGL3836 拷贝 2

陈团结习惯及时整理好拍摄作品。

从书桌下面,陈团结拉出一个收纳箱,里面全是与他一起追寻记录、一起见证时光的“老友”——用过的镜头和相机。当问到有没有统计过作品总数量时,陈团结说:“没有统计过,只知道这么多年用过的胶片装了4个收纳箱,储存照片的硬盘有十几个,替换下来的相机也有十多台了。”

“摄影比拼的,归根结底是你的文化积淀。”当谈及当前摄影作品风格与选题同质化,以及摄影领域普遍存在的设备至上等问题时,陈团结认为,摄影领域的跟风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或许不乏所谓的“好照片”和“大片”。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有些作品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就要求摄影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力求拍摄出更具深度、更为专业、更有内涵的作品。

_MGL3928 拷贝 2

陈团结在“龙首塬上”做分享。

陈团结对摄影总是那么用心和投入。“我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以一个平等的、旁观者的姿态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希望在平静的生活中再现他们的生存状态。”拍摄《乞丐之变》系列时,他为了追求更为深入且直观的视角,真实展现这一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独自在西安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跟踪拍摄。期间曾躲在钟楼的顶上捕捉镜头,也曾跟着走进他们的简陋居所记录,直至远赴他们的故乡甘肃岷县深入挖掘,也正是他的真诚与执着,才有了关于“乞丐之变”这一群体跨越20年以及他们家乡变化的记录。

最后的马帮 (0) -甘肃静宁,2007年7月23日,海拔3300米,行进在黄土高原间的马帮与现代化罐车形成鲜明的对比,马帮逐渐被现代化交通工具所替代; 拷贝

《最后的马帮》系列——甘肃静宁,2007年7月23日,海拔3300米,行进在黄土高原间的马帮与现代化罐车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的马帮》选题是陈团结目前为止颇为钟意的系列。为拍摄这一选题,十余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云南、陕西、河南、甘肃、青海、西藏6个省份,拍摄了13个马帮群体,生动再现了马帮人靠马谋生、养家的不易,同时,伴随着交通发展,马帮也已渐行渐远,他的记录为这个群体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最后的马帮 (20))- (2005年2月13日)云南哈巴雪山 拷贝

最后的马帮》系列——云南哈巴雪山。2005年2月13日摄

“摄影犹如体育运动,专题摄影则犹如长跑,需要不断积累,也需要一定的耐力,更需要思想、文化来支撑。”正如他自己的总结。

以摄影的方式修行

自2003年起,陈团结的《终南隐士》系列开始创作。这一旅程历时二十余年,从最初的单幅作品到最终出版《终南隐士》和《终南访禅》两部著作,而这也成了他诸多专题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系列。

终南隐士01-雪地坐禅 (2012年) 拷贝

终南隐士》系列——-雪地坐禅。 (2012年摄

回忆起首次拍摄《终南隐士》系列作品的场景,他用了“无心插柳”来形容。当时,本是参加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的追悼会,却在无意间走进了幽静神秘的八仙宫,接触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道士,随后,他陆续拍摄了西五台、大慈恩寺等地尼姑、和尚的修行生活。到了2004年,开始深入终南山,寻找山中的隐修者,就这样开启了他“机缘巧合”的终南拍摄之旅。

巧合的是,陈团结与“隐士”结缘的那天也是一个略带寒意的春日,下着蒙蒙细雨,与此次采访当天(2月22日)的天气颇为相似,这份巧合又为这段回忆平添了几分朦胧且神秘的韵味。如诗中言,“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世间诸多事,往往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机缘,好似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悄然编织着命运的经纬。

2012年5月10日寻访终南隐士时华山南峰长空栈道悬崖上  雷沛摄 拷贝

《终南隐士》系列——陈团结寻访终南隐士时在华山南峰长空栈道悬崖上拍摄。(2012年5月10日 雷沛摄) 

上海文化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刚曾对《终南隐士》给予高度评价:“它还原了记录本色”。他认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选择隐居终南山,或追求更高的修行,或体验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其中绝大多数人与“不破本参不住山”的宗教隐修内涵相去甚远。这种独特的现实状况,使得这组记录不仅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隐修文化,更赋予了其影像记录特殊的社会学意义。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终南山作为修行圣地,其隐士传统已延续了三千年之久。陈团结通过镜头捕捉到的隐士形象,让大众得以窥见隐士的“真身”,为“传说”提供了实证和鲜活的人证。他对于这一选题影像记录具有特殊社会学意义的评价深感认同。

终南隐士03-密林禅堂 (2014年) 拷贝

终南隐士》系列——密林禅堂 (2014年摄) 

终南隐士04-道士下山 (2012年) 拷贝

终南隐士》系列——道士下山 (2012年摄) 

在拍摄《终南隐士》系列的过程中,陈团结多次深入山中,探寻隐士的踪迹。“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每一次的探访和遇见,都仿佛是命运精心安排的结果。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命起点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然而,这行囊中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一念之间便可放下。”于他而言,人生就是以摄影的方式在修行。

“喜欢”“勤奋”“坚持”

“沉”入摄影行业这么多年,受职业影响,他经常会拍摄一些突发事件。每一次的经历和拍摄都是一笔宝贵财富,不断拍摄的过程也是他丰富自己、矫正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他理解的“修行”,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修行的道场。生活给予的启示随处可见,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思想境界的提升、自我成长的突破,在于经历、在于积累、在于修行和开悟。

2024年9月23日平遥 与德国、法国策展人交流 《终南隐士》 拷贝

陈团结在平遥与德国、法国策展人交流 《终南隐士》2024年9月23日摄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摄影,我可能会一直留在工厂,我的生活圈子或许就局限在那里,是摄影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因为热爱而转行,并且把爱好做成了职业,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对陈团结来说,这样的幸福意义或许非比寻常。

微信图片_20250227102329

2014年1月8日陈团结西安广仁寺拍摄奉粥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227102342

2025年2月16日,陈团结在长安冯村拍摄社火。

近两年来,“转型”是他一直在探索的事,“做摄影其实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积累的程式化的模式容易成型、僵化,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开阔眼界,打破常规模式。”把镜头从终南山逐渐转向渭河、故乡,拍摄风格由传统纪实转为当代景观,就像他用“喜欢”“勤奋”“坚持”这三个词为自己的摄影之路做总结一样,他一直在践行着。

_MGL3901 拷贝 2

陈团结所在摄影爱好者小圈子“龙首塬上”的定期分享会。

采访当天下午,恰好赶上陈团结所在摄影爱好者小圈子“龙首塬上”的定期分享会,一月一期,一期一会。分享会上,十几个参会人员轮流展示自己近期的拍摄作品,并分享拍摄时的灵感、构图思路以及后期处理的技巧。大家相互欣赏、相互点评,氛围热烈又和谐。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能够有一个固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共同探讨、一起进步,无疑是一件乐事。

2022年2月24日 在渭河河滩拍摄《渭水秋歌》专题中  杨小兵摄 拷贝

陈团结在渭河河滩拍摄《渭水秋歌》专题。(2022年2月24日 杨小兵摄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凛凛的寒气也掩盖不住勃勃的生机。“与摄影相伴的生活很充实”,这是采访最后陈团结的感慨。的确,能在适合自己的“道场”用心修行,并以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和看见自己,确实是一件幸福又充实的事情。(/李惠茹 图/叶建峰 马崇铭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