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为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有序推进,陕西各地抢抓农时,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小麦春灌、农资采购、病虫害防治……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铺展,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陕西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数据显示,2024年,陕西粮食播种面积4547.82万亩,同比增长0.29%;粮食总产量1352.2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297.35公斤/亩,同比分别增长2.16%和1.86%。
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从全省来看,陕西作为全国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之一,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肩负着保面积、保产量的重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从全国来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没有改变,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也没有改变,我们应当紧绷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4年9月,陕西第一号“总田长令”颁布,明确耕地保护的七条“硬措施”,为完成耕地保护重点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田长制”作为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在“五级田长+巡田员”责任体系下,应充分发挥村级田长、巡田员的“探头”作用,同时运用“人防+技防”智慧耕保监管,做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开源和节流并重。为更大程度实现“颗粒归仓”,陕西农机部门在每年夏收、秋收前,都会开展粮食机收减损操作技术培训,减少机收损失。充分运用远程监视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科技储粮。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我们应从产运储加消各环节继续补齐短板弱项,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农作物育种领域,杨凌示范区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围绕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的目标,推动形成种业发展新格局,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种子集散地。应继续发挥秦创原农业板块等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强与成员国在种植技术交流、良种示范推广上的合作,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