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一位来自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樊九平以其真挚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他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樊公道”,一位扎根基层、为民调解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陕西网@编辑部注意到,在“代表通道”上,樊九平用一句“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端”,质朴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多年来坚守的信念。这句话不仅赢得了现场代表的共鸣,也引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聚焦报道。
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樊九平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3月11日,新华社以《激扬奋进之力 奔向美好未来》为题报道了在“代表通道”上的迎难而上、逐梦前行的樊九平。文章认为,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做到公平公正,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
3月12日,《人民日报》刊文《樊九平代表——一碗水端平调解矛盾纠纷》指出,抱着一碗水端平的理念,樊九平为乡亲们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稍早前,《人民日报》刊发《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上》报道:20多年来,樊九平调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2000多件,设身处地为乡亲们化解“烦心事”“疑难事”“疙瘩事”,一颗心摆正,一碗水端平。
@央视新闻开设#从小爱陕北说书现在为乡亲评理说事#话题,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众多网友纷纷点赞,称赞樊九平“在村里主持公道是件非常费心费力的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的头脑,真不容易。”
“央视新闻”新浪微博评论区部分截图
《光明日报》刊发《春风拂沃野 一线汇民声》一文指出,日子红火,并不只体现在经济发展上。邻里和谐相处、精神生活丰富,也是衡量幸福生活的标尺。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代表就是一位调解相邻矛盾的“说事儿”人。
此外,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网等央媒也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代表通道”上的樊九平进行深入报道,共同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生动的“樊公道”形象。
据了解,从“泥腿子”到全国榜样,樊九平担任桥镇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苹果产业,村里人均年收入节节提升。此外,他创建的“樊九平调解工作室”成为陕西省首个以个人命名的村级调解组织,已在甘泉县建成了80多个,培养出一批“樊九平式”基层人民调解员,他先后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正如樊九平在“代表通道”上所言:“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这位陕北汉子的朴素话语,不仅道出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更映照出千万基层工作者扎根泥土、默默奉献的时代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