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乍暖还寒。沿着汉江边极目远望,白雾缭绕、山峦叠嶂。作为陕南唯一县级市,旬阳市素有“中华太极城”之称。头枕秦岭,脚蹬巴山,环抱汉江,背依旬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这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重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神圣使命。
近年来,旬阳市不断深化“河湖长制+志愿者”机制,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全民治水”“永续北上”已成为旬阳儿女的共同担当。
“只要身体还允许,会一直坚持在守护汉江的路上”
下午的汉江支流平定河畔,一抹亮眼的黄绿色映入眼帘。75岁的王孝文正手持铁夹、佝偻着背捡拾河床里的垃圾。这是他自愿护河的第8个年头。
王孝文家在吕河镇江店社区,汉江二级支流平定河从他家门前流过。
“我从小在平定河边长大,那时候跟伙伴们在河里摸鱼、捉泥鳅,玩累了、渴了就直接捧起河里的水喝。”这条蜿蜒流淌的家乡河,承载了王孝文太多儿时的美好记忆,也饱含着这片土地上村民的深厚感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增加,河边日渐堆积的垃圾让母亲河没了她本来的面目,我看着心痛。”在那个环境保护理念还不为村民们广泛所知的年代,退休后的王孝文义务当起了巡河护河的保洁员、宣传员和联络员,而他这样做最朴素的初衷就是守护好家门口的“一泓清水”。
万事开头难,只凭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救治”不了被污染的河道。2009年,王孝文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开办砖厂,几年来企业效益蒸蒸日上。每到重大节日活动,他都会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护河活动,清理垃圾。为带动员工热情,鼓励他们加入,常常自掏腰包进行贴补。
“我是农村娃,我能有份工作干,不受饥荒,没有战争,全是因为生在这个太平盛世。国家强大,才有小家,受党的教育40年,我也想回报社会,干点力所能及的事。”王孝文虽已是古稀之躯,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深植于心。
从汉江流域的汉中市、安康市,到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丹江口市,通过以自身企业资助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王孝文率队在多地开展“保护汉江水资源”宣传活动100余次,发放宣传倡议书、环保购物袋等3万多份、开展擦亮汉江清洁整治行动50余次,清理汉江两岸及水域垃圾100余吨。
2018年11月,王孝文和几名志同道合的环保志愿者一起,组建起旬阳吕河汉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站,每月开展两次护河活动。从那时起,护河巡河已经和王孝文的生活紧密相连。
走进王孝文的家中,老旧的房屋只陈设了几样简单的家具,昏黄的火炉灯光摇曳着映照出王孝文勤勤恳恳、奉献担当的一生,生活如此俭朴的他却为河道环境保护自投费用近30万元。
清理河道的好心被误认为是作秀博名声,自掏腰包的付出被人说“有几个钱烧得慌”……而在开始志愿护河巡河之初,王孝文身边却都是质疑和不理解的声音。
“我老伴听到风言风语,恼火说干这事是吃力不讨好。最开始我心中会有点不舒服,但既然认定了这条路就必须坚持走下去,死磕到底,我就是要把这事弄成。”顶着各方的不看好的压力,王孝文默默地一头扎入河道环保工作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他这样给自己吃下“定心丸”。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护河行动中,平定河的水质逐渐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也日益向好。
2021年,旬阳吕河汉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站更名为旬阳守护汉江志愿者联合会。目前,联合会已组建起4支不同职能的环保小分队,吸纳300多名志愿者,巡河护河范围也扩大到坝河、汉江沿岸。
为了更好宣传环保理念,王孝文发挥自身特长,创作了不少融入环保倡议和知识的打油诗。“一江清水永北上,环境保护都别忘。人人发挥正能量,守护美好大汉江。”朗朗上口的诗句通俗易懂,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4月,王孝文被安康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志愿者”;2022年荣获“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
“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在守护汉江的道路上。”王孝文说,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生态环境保护队伍,汉江水一定会越来越清澈。
“重复千次的动作里,藏着对母亲河最朴素的告白”
“吕河岸边王孝文,蜀河水上朱先萍。”在旬阳市双河镇,也有一位如王孝文一样数年如一日自发守护“一泓清水”的“护河卫士”——朱先萍。
双河镇境内,西岔河、潘家河交汇而过,再经蜀河口注入汉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在双河镇高坪社区,有一支女子义务护河队,常年活跃在双河岸边,自发守护着“一泓清水”,不仅换来了水更清、岸更绿,更在当地掀起了全民爱水护河的热潮。朱先萍就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秦岭的肩头,我们的脚步已踏碎河岸的露珠。火钳与编织袋,是沉默的战友,弯腰、起身,重复千次的动作里,藏着对母亲河最朴素的告白……”这首极富感染力的散文诗,一声声、一句句,道出了女子义务护河队的辛劳,更诵出了她们的心声,响彻在3月7日高坪社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的现场,赢得阵阵掌声。
健康活力的蒙古族舞蹈、创意精彩的扇子舞、新奇潮流的现代舞……这些节目都由高坪社区群众自发编排、演出,而这些“演员”也大多都是女子义务护河队的队员。
美的不仅仅是舞姿,更是她们在河边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姿。
作为女子义务护河队的前队长,朱先萍不仅热爱文艺,更有一颗热爱家乡、守护绿水青山的心。
“常常河边转,勤把垃圾捡。确保河水净,清水送京津。”这首朱先萍自编的顺口溜,也是这支民间护河队的“队歌”。这些年,每次巡河护河,队员们沿着河道捡拾垃圾时,总会唱起这首歌。
从2017年至今,这支队伍的人数由最初的9个人增加到如今的120余人,从不被理解到村民自愿加入,从在河边捡拾垃圾杂物到宣传生态保护政策,背后离不开朱先萍和队友们的坚持与付出。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姐妹们凝心聚力,都觉得做这个事儿体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价值。”提到在她们的带动下,旬阳市组建了44支民间义务护河队,人数达4000多人,女子义务护河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朱先萍的自豪溢于言表。
村民们从最初的不理解、指指点点,到后来的肯定、支持,这一转变让女子义务护河队的成员们倍感欣慰。朱先萍说,“最初我们被指责说女人就应该待在家,把娃照顾好、把猪喂好,去外面抛头露面捡什么垃圾,但这些声音随着我们的坚持逐渐消失,直到后来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认为这一帮女人还是了不起,对我们女性的看法从思想上有了转变。”
2024年,高坪社区女子义务护河队党支部成立了,当时59岁的朱先萍也把这份扛了8个年头的队长责任交到了新任队长丁晓芬的手上。
作为一名村医,也是女子义务护河队“9朵金花”之一,成为新领头雁的丁晓芬说:“如果我不把这个事情好好干下去,总觉得对不起姐妹,也对不起党和政府交给我的重任。”
女子义务护河队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双河镇,她们还通过言传身教,将护河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走进校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通过互动和游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孩子们在她们的引导下,懂得了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女子义务护河队还积极与社区居民互动,她们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支持。有时,村民会自发地为她们送来食物和饮用水,表达对她们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这些温暖的举动让女子义务护河队的成员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更为关键的是,女子义务护河队的经验完全具备被复制和推广的潜力,她们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参考与启示。值得一提的是,旬阳市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迅速建成“旬阳市民间护河志愿者工作驿站”。通过整合民间力量,使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参与、携手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一把把铁钳,代表着一颗颗颗滚烫的心。春捞浮萍夏清淤,秋扫落叶冬破冰,弯腰千次的剪影,变成了河岸最美的风景。”如散文诗中所言,女子义务护河队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内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
如今,在汉江的大小河流沿线,一张全方位、全地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网越织越密,一支支义务护河队奔走在河流最前线,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一江清水、两岸青山。(文/李惠茹 周润峰 图/叶建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