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挑战依然显著: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资源配置不均、供给融通渠道不畅、群众参与热情不高……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屏障,阻碍了城乡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何在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痛点、堵点”?如何以更高质量、更优策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为发展“铸魂”?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建设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推动文化设施互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是安康市镇坪县用情探索、用心创新、用力实践给出的新答案。
“五个一体”改革破局
实现城乡群众生活之变
初春时节的镇坪县,寒意凛凛。但在钟宝镇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却是一派火热景象。
社区广场上健身彩带飞舞翻绕,正在健身的群众脸上喜气洋洋。而在子中心的书法教室里,又是一片截然不同的宁静雅致。几位社区群众正凝神静气练习书法,子中心管理员彭长明则在他们身旁示范指导。
在钟宝镇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社区群众正在练习书法。
对于这里的群众来说,每天的生活节奏已经与子中心紧密相连:早晨来这里读书看报,中午与朋友相约下棋,下午送孩子参加“公益课堂”学习毛笔字,晚上到“群众大舞台”观看广场舞表演。这样的日常是许多社区群众的共同写照。
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活动阵地融合书法手工、乐器演奏、围棋、象棋、舞蹈、音乐、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深受居民喜爱,成为了居民群众锻炼、娱乐的首选之地。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共体”建设的深入开展,在如今的镇坪县,乡村里有书房、艺术培训和文化活动已经成了平常事,塘坊坝社区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被赋予“乡村振兴”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文共体”建设安康市试点县,镇坪县以机制一体贯通、力量一体调配、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文旅一体融合“五个一体”改革破局,构建起1个县级总中心、7个镇级分中心、26个村(社区)联合子中心的三级服务体系,让各类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了城乡文化资源的“全域共享”。
深入推进“文共体”建设,改变的不只是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塘坊坝社区党支部书记付祖兵回忆说,以前孩子们学习舞蹈、书法需要驱车往返县城,费用高昂;老人们闲来无事,只能打牌消遣;而乡土艺人的才华更是无处施展。
在钟宝镇塘坊坝联合子中心,旧城村村民刘兰正在练习丝带舞。
现如今,通过文化资源下沉和设施共享,该中心配套建设了群众大舞台、大屏幕,以及600平方米的室外场地和2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集书法、舞蹈、棋牌室于一体,日均接待人数超过百人次。
“自‘文共体’建设开展以来,社区里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大家更倾向于组织、参与文化活动,子中心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活动场所。”钟宝镇党委副书记刘玉萍表示。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强化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文共体”建设工作,构建多元、包容、共享的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为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养料,还能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注入新动能。
群众唱“主角”站“C位”
实现城乡活力格局之变
通过改革创新、试点先行,一年多的探索历程,镇坪县“文共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三个紧密型共同体,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入选2024年度地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并作为全省唯一课题入选国家文旅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计划”2024年度课题研究项目。
群众在“美丽镇坪 长寿之乡”摄影展上观看摄影作品。
自2024年开始至今,镇坪县通过对全县29个公共文化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创新“群众点单、精准配送”模式。图书馆以“图书馆+”“阅读+”为主线,打造出7大类41项点单配送项目;文化馆构建“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服务体系,年开展文艺培训185场,服务群众2万人次,村级文化设施使用率从不足40%提升至90%,书法、舞蹈、非遗技艺培训直抵村头。
但提及建设初期的场景,刘玉萍仍然十分感慨,“建好场地后,老百姓宁可绕道也不进门。”如何改变群众不愿参与的困境?镇坪县通过“五支队伍”建设破题,招募专职管理员、吸纳文化志愿者、挖掘乡土能人、引入专家智库、培育社团组织,动态管理1500余名人才。彭长明等“土专家”被聘为管理员,县文化馆定期派教师下乡指导,按照群众所需开展文化活动,彻底点燃了乡村文化活力。
因腿脚不便很少出门的金先杰,今年75岁。社区专车接送他参加村歌大赛后,他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他原创的花鼓子歌曲虽“腔不圆、声不正”,却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赢得了满堂喝彩。
曾家镇舞蹈协会在群众大舞台上排练舞蹈《赛马》。
“村花”舞蹈队自编、自导、自演,学会了现代广场舞、莲湘舞、花球舞、交谊舞等10余种舞蹈。而村民刘瑛更是创作了300多首原创歌曲,用歌声记录乡村的变化与美好。
“群众是基层文化服务的‘主角’”,这是“文共体”工作开展的初心。
“前期通过组织志愿者大量摸排走访,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根据群众实际需要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文艺产品及文化服务。联合子中心反复讨论、商议,最终制定了年度文化活动计划清单。”镇坪县文旅广电局局长苏怀春说。
不仅如此,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镇坪县在“文共体”分中心拓展了一批囊括文艺演出、读书看报、文化展览、非遗展示、文化技艺培训等服务的文化阵地。乡村建起了百姓舞台、国心书房、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健身房等文化场所,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钟宝镇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棋牌室。
随着文共体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镇、村(社区),象棋、器乐演奏、经典诵读、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课程在乡村开设,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融合激活经济
实现城乡发展路径之变
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安康市平利县连界。从区位上讲,镇坪县具备区域交通枢纽与合作的天然优势。作为这一区域的关键节点,镇坪县承载着聚力打造生态经济引领区、共同富裕先行区、陕渝开放合作示范区的重任。
从区位上讲,镇坪县具备区域交通枢纽与合作的天然优势。
同时,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镇坪县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常言“小县有大志”,正是镇坪县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镇坪聚焦“医、食、养、游”等方面,深挖休闲康养资源、擦亮长寿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旅游+”“富硒+”等多元化发展途径。
镇坪县文旅广电局局长苏怀春介绍说,基于这些优势条件,在“文共体”建设探索初期,镇坪县就将“文旅一体融合”纳入进来,坚持“主客共享”服务理念,遵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则,立足长寿、中药、盐道文化和“22度夏天”等特色文旅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围绕群众需求,镇坪县策划实施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在农民丰收节、亲子“纳凉”活动、村歌大赛、乡村广场舞大赛、陕渝象棋友谊赛等活动中,手艺人扎鞋垫、织毛衣、做糖人,农户售卖腊肉、粉条等特产,实现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
城关镇民间协会艺术团在三省和鸣晚会上演奏。
文旅有很好的藏富于民效应。如今的镇坪县,文旅交融释放“乘数效应”,小石山居社会化示范点、月亮岩读书角、巴山硒院非遗工坊等新空间,将文化服务嵌入民宿、露营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新业态。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随着镇坪县“五个一体”实践路径的深入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服务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转变,群众角色从“被动参与”向“积极融入”转变,真正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快书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新篇章。(记者 李惠茹 叶建峰 周润峰)
(部分图片由镇坪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