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塞腰鼓,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铿锵的腰鼓声震彻云霄,头扎白羊肚手巾的汉子们腾跃起舞,红绸翻飞如烈火,鼓点激越似奔雷。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是安塞人引以为豪的事。在这里,许多家庭将腰鼓技艺代代相传,他们不仅传承了一门艺术,更传承了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
“腰鼓专业村”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民俗文化村。
5月16日,“黄河女儿行”采访团走进“腰鼓专业村”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民俗文化村,探访非遗传承与家庭建设的典范,聆听非遗技艺代际传承中“自强家国魂”的动人故事,见证民俗文化如何润泽乡风、托起百姓致富梦。
以艺兴家促振兴
周志战一家,是腰鼓传承路上的典型代表。
谈及与腰鼓的缘分,周志战说,那是始于儿时的一场邂逅。“腰鼓是长在咱陕北人骨头里的魂,我们冯家营基本家家都有腰鼓手,以前一到过年的时候,锣鼓鸣,鼓声响,‘沿门子’热闹得不得了,我一看就走不动道了,硬是跟在老鼓手屁股后头学会的打腰鼓。”从那时起,腰鼓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志战和小儿子正在打腰鼓。
凭借着对腰鼓的热爱和自身的努力,周志战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腰鼓手。他的腰鼓动作剽悍威猛、粗犷豪放,极具感染力,每一次击鼓都仿佛能让观众感受到黄土地的心跳。
多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海内外。十八岁那年,他怀揣梦想走出陕西,首登广州的舞台,随后更远赴意大利等地演出。每一次亮相都收获如潮的掌声与喝彩,这些珍贵的舞台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观众的认可,更赋予了他前行的自信与力量。
随着安塞腰鼓这一非遗技艺不断“破圈”,他的身影频频亮相各大重要舞台:从央视春晚的璀璨灯光下,到《白鹿原》《东方战场》等影视作品的镜头前;从《爸爸去哪儿》的综艺节目,到《星光大道》的竞技舞台,处处都能看到他精湛的腰鼓表演。这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周志战和小儿子。
更难得的是,周志战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腰鼓之家,周家20余口人个个都是腰鼓好手。兄弟五人中,周志战和哥哥周志塞分别创立腰鼓工作室,其中一家已获评省级劳务品牌。如今,他们不仅活跃在演出舞台,更走进校园、企业传授技艺,让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
“传艺先传德,鼓要打得响,人更要立得正。”在他的耳熏目染下,如今他的小儿子也开始接过接力棒,跟随他一起学习打鼓。“我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都传授给他们,让安塞腰鼓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周志战说。
从兴趣爱好到养家手艺,从个人追求到家族事业,周志战一家用鼓槌敲出了非遗传承的精彩篇章,也奏响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鼓韵悠扬传家风
除了周志战一家,在安塞区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腰鼓传承家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安塞腰鼓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冯家营村作为全国乡风文明典型案例村,全村有248名腰鼓手,年龄跨度大。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浸润着这片黄土地,男女老少皆擅打腰鼓、扭秧歌、吹唢呐、唱民歌。
王永军
1970年出生于此的王永军,自小便在这热闹的艺术熏陶中成长,不仅成为腰鼓表演、秧歌舞蹈、唢呐吹奏的行家里手,更以精湛的技艺,成为安塞传统腰鼓制作的领军匠人,与家人共同构筑起一座传承非遗技艺的“鼓韵之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永军拜入民间著名安塞腰鼓制作艺人常文洲门下。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潜心钻研,从选材、制坯到蒙皮、调音,每一道工序都反复打磨,逐渐掌握了安塞腰鼓制作的精髓。2000年,学成出师的王永军在家中开办腰鼓制作手工作坊。十余年间,他凭借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将传统工艺锤炼得炉火纯青。2016年,他成立“安塞永军手工艺品合作社”,将个人手艺拓展为规模化的传承平台。
王永军制作的腰鼓。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传承在技更在人。
作为一名极具创新精神的手艺人,王永军始终以传承为己任。他打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毫无保留地将技艺倾囊相授。安塞腰鼓制作工序繁杂,从挑选优质木材、鞣制牛皮,到精细雕刻、精准调音,每一步都需耗费大量心血。但王永军从未退缩,他将家人视为最得力的传承伙伴——妻子杨海娥成为他的贤内助,在协助制作的同时,承担起管理与后勤工作;兄弟王永飞全力支持,共同钻研工艺细节;两个儿子王涛和王振,自幼受父亲熏陶,也深深爱上了制鼓技艺。
大儿子王涛自2016年起跟随父亲学艺,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整套制作流程,成为新一代制鼓中坚力量。而王振更是将家族技艺与艺术创作结合,他擅长陕北剪纸与农民画,常常将色彩鲜艳、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一笔一画绘于腰鼓表面,不仅赋予腰鼓艺术美感,更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
王永军正在向记者展示腰鼓。
王永军制作的腰鼓以“声脆、质坚、耐用”闻名业界,备受专业表演者与收藏者青睐。
薪火相传绽新花
窗棂上的剪纸映着时光,巧手媳妇们指尖翻飞,裁出“龙凤呈祥”的喜庆、“五谷丰登”的期盼。这些鲜活的纹样里,藏着来自民间最朴素的智慧,诉说着尊老爱幼的家风。
在冯家营村,非遗传承呈现出独特的“家庭图谱”。父子相传的腰鼓技艺、母女相授的剪纸手艺,构成了非遗存续的生长脉络。尤为珍贵的是,这种传承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陈旧规矩,女性在剪纸、民歌等领域的活跃表现,重构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性别图景。全国五好家庭侯雪昭一家,用两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
侯雪昭与儿媳。
走进侯雪昭家,这位陕西工艺美术大师正指导儿媳剪纸。“我们家的剪纸不只为了好看,更要把尊老爱幼的家风剪进去。”侯雪昭说。
丈夫陈丕亮作为全国知名腰鼓教练,将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魄注入每一个鼓点;妻子侯雪昭的巧手,让剪刀下的每一个图案都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这个大家庭堪称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大女儿编排的腰鼓节目曾获全球传统文化春晚最佳编导奖,二女儿夫妇创新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军营文化。最让乡亲们称道的是,他们创办的合作社已免费培训500余名手工艺者,带动周边23户贫困户脱贫。
侯雪昭与儿媳(左一)、外孙女(右二)、二女儿(右一)。
而这个家庭最动人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艺德并重”的家风建设。大儿子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子,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担当化作具体行动。这种“传艺不藏私”的胸怀,正是对勤俭友善家训的最好诠释。
如今的冯家营村,建成了腰鼓、民歌、剪纸三大培训场所,常年免费开展演艺培训,帮助乡亲们提升创业本领,拓宽致富渠道。在挖掘腰鼓文化内涵的同时,也积极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让基层有支撑,形成摒弃陈规陋习、见贤思齐、文明有礼的新风。
侯雪昭指导外孙女剪纸。
在冯家营,民俗文化是技艺、是家风、更是生产力——既守着“仁义孝悌”的老根,又绽出“和谐创新”的新芽。从家庭传习的“小院课堂”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民俗文化的传承之路揭示: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当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计与情感认同,便能生生不息,鼓声震天。(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