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全面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主体,承载着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
在陕西神木市滨河新区街道鸳鸯塔社区,家庭教育不再是“关起门”的家务事,而是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社区服务,更是基层女性用智慧与温情织就的家风传承网。
5月18日,“黄河女儿行”采访团走进该社区,探访其以“家校社共育”为纽带、以文明实践为载体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育人”
“以前教育孩子全靠自己摸索,现在社区有专家指导,邻居们还能互相取经。”在鸳鸯塔社区“智慧父母”成长营的课堂上,居民李女士正认真记录亲子沟通技巧。这间不足50平方米的活动室,经常会上演这样的场景——心理咨询师剖析案例、学校教师分享经验、全职妈妈志愿服务队组织情景模拟,三方力量共同破解家庭教育难题。
鸳鸯塔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高卿介绍,依托“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机制,社区整合辖区学校、神木市家庭教育协会等资源,打造“家长课堂”“亲子共读角”等15个常态化服务项目。
如今的社区,家长课堂“周周有”,家长直言“听得懂、用得上”;课后服务“不打烊”,孩子们的寒暑假升级为“七彩公益课堂”,剪纸、编程、红色故事会等活动,让假期生活更有意义;特殊关爱“一对一”, 确保教育服务全覆盖、无遗漏。
“银龄课堂”温暖夕阳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
老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鸳鸯塔社区以“物质+精神”双轮驱动,打造全方位养老服务新格局,让辖区老人真正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幸福升级。
“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满足老年物质生活照料,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健康可口的饭菜。”高卿介绍说,根据营养膳食标准每日提供四菜一汤一水果,针对三高老人设置粗粮窗口,保证每餐有肉每周不重样,菜单月月有更新,居民顿顿有新意。
不仅如此,社区更注重以文化浸润养老生活:重阳节举办“孝亲敬老”主题活动,金婚庆典传承优良家风,摄影小组为老人定格幸福瞬间。同时,广泛开展敬老活动,组建合唱、钩织等兴趣小组,让老人们在“朋友圈”里找到归属感。
“小芳理发”志愿服务队每月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剪,“爱心义诊”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独居老人健康状况......这些暖心举措织就了一张全方位的“健康守护网”。
“积分超市”激活治理末梢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共建”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越是触及末梢越是很难发力。
在鸳鸯塔社区“爱心服务银行”的货架上,牙膏、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10积分”“20积分”。居民刘阿姨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瓶洗发水:“做志愿者既能帮邻居,还能得实惠,大家都抢着报名。”
这种“文明积分”模式正是社区激发治理活力的缩影。通过将家庭教育指导、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鸳鸯塔社区已培育14支志愿服务队,年开展活动180余次。全职妈妈团队策划的“耄耋生日宴”让独居老人重拾温暖,“小芳理发”项目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点滴善举汇聚成“推门见文明”的社区生态。
“鸳鸯塔社区结合地域特点,通过建设‘幸福五里’实践活动引导居民弘扬新风正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实践的实效性和感染力。”高卿介绍。
此外,鸳鸯塔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以及“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定期举办道德讲堂,用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引导群众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共同营造出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社区新风。
从“银龄读报”到“亲子沙盘”,从“爱心妈妈”到“积分超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基层女性在社会治理中的柔性力量。在鸳鸯塔社区,家风传承不再是一句口号,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它既是琴声悠扬的老年大学课堂,也是困境儿童手中针脚细密的香囊,更是万千家庭共同绘就的家国情怀画卷。(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