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精神的归宿。在这里,爱是无声的传承,善是朴素的坚守,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家风故事,往往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
本期《微光》栏目,我们将目光投向三秦大地上的“最美家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诠释着孝亲、勤俭、诚信、担当的家风真谛。从祖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家训,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每一个平凡家庭,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盏微光。当千万盏微光汇聚,便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长路。让我们走近这些温暖的故事,感受那份质朴却坚韧的“家”力量——它润物无声,却足以滋养心灵;它微小如萤火,却能够照亮远方。
医者担当
“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
1959年5月,刘永生出生在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两岁时,一场意外让他右腿骨折,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医药费,母亲焦急万分。
关键时刻,村党支部书记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这家一块、那家八毛,凑齐了钱,及时为他治好了病,才没让他落下残疾。母亲常常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辈子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的帮助。”这份恩情,如同种子般在刘永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
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背起自制药箱开启村医生涯,在田间地头苦学中西医技艺,用竹篓药箱守护方圆百姓健康。从医49年来,刘永生接诊病人达12万人次,出诊近万次。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周边80个村,还延伸至邻省20个乡村。
乡间小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他险些摔倒却咬牙前行;翻山越岭,一趟出诊花费大半天时间,他从未喊过累。“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这句质朴的话语,是他坚守的动力。
刘永生在问诊
他独创农村常见病诊疗方法,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超数十万元。面对患慢性病的孤老,他定期上门监测指导,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减轻群众负担。更以健康讲座提升村民预防意识,培养出“小病及时治”的医疗观念。
刘永生卫生室张挂的锦旗
“医者仁心”的家风在他言传身教中延续,儿子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接棒。如今父子并肩守护乡民健康,让“不让穷人看不起病”的诺言在秦岭脚下生根发芽,用三代传承书写着乡村医者的时代答卷。
刘永生儿子在整理近效期药品
爱农兴农
“妇女们细心、耐心,有着独特的优势”
昔年躬耕薄田的农家女,通过钻研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将自家果园发展为千亩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国3万亩果园提质增效。渭南市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林秋芳一家,以“爱农、务农、兴农、富民”为家训,在黄土高原书写科技兴农传奇。
林秋芳家的果园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新技术都持怀疑态度,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才靠谱。”林秋芳回忆道,“但我相信,只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家就会接受。”
事实证明,林秋芳是对的。经过修剪队修剪的果树,产量明显提高,果实品质也更好。乡亲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纷纷主动向林秋芳请教。
林秋芳果园的员工利用现代化机械维护果园
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林秋芳成立了女子果园管理服务队,专门为农村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果园管理中,妇女们细心、耐心,有着独特的优势。”林秋芳说。
在林秋芳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科技兴农的举措,她家的果园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了如今的千亩科技果园,成为了当地的示范果园。同时,她的技术服务也覆盖了本县4000亩、全国3万亩果园,为推动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林秋芳在修剪苹果树(杜鹏摄)
丈夫创办农机合作社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儿子打造“秋林芳果”品牌助农增收。家庭产业矩阵年销果品2000吨,助农户人均增收超5000元,让昔日贫困村蝶变富裕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林秋芳家庭在实现自身富裕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回馈社会。
多年来,他们累计捐助社会公益80余万元,在教育、扶贫、救灾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他们的爱心足迹。
林秋芳在荣誉墙前接受采访
从育苗修剪到电商营销,从田间课堂到品牌建设,这个农科世家以创新血脉赓续兴农使命,用科技星火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成为陕西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缩影。
腰鼓传承
“传艺先传德,鼓要打得响,人更要立得正”
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民俗文化村的周志战一家,是腰鼓传承路上的典型代表。
谈及与腰鼓的缘分,周志战说,那是始于儿时的一场邂逅。“腰鼓是长在咱陕北人骨头里的魂,我们冯家营基本家家都有腰鼓手,以前一到过年的时候,锣鼓鸣,鼓声响,‘沿门子’热闹得不得了,我一看就走不动道了,硬是跟在老鼓手屁股后头学会的打腰鼓。”从那时起,腰鼓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志战儿子合影
凭借着对腰鼓的热爱和自身的努力,周志战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腰鼓手。他的腰鼓动作剽悍威猛、粗犷豪放,极具感染力,每一次击鼓都仿佛能让观众感受到黄土地的心跳。
多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海内外。十八岁那年,他怀揣梦想走出陕西,首登广州的舞台,随后更远赴意大利等地演出。每一次亮相都收获如潮的掌声与喝彩,这些珍贵的舞台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观众的认可,更赋予了他前行的自信与力量。
冯家营村腰鼓大舞台
随着安塞腰鼓这一非遗技艺不断“破圈”,他的身影频频亮相各大重要舞台:从央视春晚的璀璨灯光下,到《白鹿原》《东方战场》等影视作品的镜头前;从《爸爸去哪儿》的综艺节目,到《星光大道》的竞技舞台,处处都能看到他精湛的腰鼓表演。这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更难得的是,周志战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腰鼓之家,周家20余口人个个都是腰鼓好手。兄弟五人中,周志战和哥哥周志塞分别创立腰鼓工作室,其中一家已获评省级劳务品牌。如今,他们不仅活跃在演出舞台,更走进校园、企业传授技艺,让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
“传艺先传德,鼓要打得响,人更要立得正。”在他的耳熏目染下,如今他的小儿子也开始接过接力棒,跟随他一起学习打鼓。“我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都传授给他们,让安塞腰鼓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周志战说。
周志战和儿子一起打腰鼓
从兴趣爱好到养家手艺,从个人追求到家族事业,周志战一家用鼓槌敲出了非遗传承的精彩篇章,也奏响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