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特辑②】最美不过家模样 他们这样诠释“家风”
发布于:2025-05-29 11:42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惠茹 叶建峰 高翔 高伟

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精神的归宿。在这里,爱是无声的传承,善是朴素的坚守,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家风故事,往往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

本期微光栏目,我们将目光投向三秦大地上的“最美家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诠释着孝亲、勤俭、诚信、担当的家风真谛。从祖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家训,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每一个平凡家庭,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盏微光。当千万盏微光汇聚,便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长路。让我们走近这些温暖的故事,感受那份质朴却坚韧的“家”力量——它润物无声,却足以滋养心灵;它微小如萤火,却能够照亮远方。

2

敬业奉献

“你给钱,我就不值钱了”

走进渭南市白水县王毅家庭中,浓郁的书香味扑面而来。写有家规、家训、家风的字幅引人注目。

王毅家庭是一个17口人的大家庭,其中9人是共产党员,注重家风传承是这个大家庭的鲜明特色。其曾祖母曾是家族五代同堂的“掌舵人”,生活简朴,治家有方,王毅回忆,“勤、朴、慈、善”是家风底色。

这份传承在岁月中淬炼成金。王毅的父亲常以“人字两笔,行正一生”告诫子女:“一撇一捺写的是字,一辈子做的才是人。”如今,这句箴言与祖辈留下的八字美德——“勤、朴、慈、善、爱、亲、和、忠”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这个家庭的精神丰碑。

王毅正在准备写字

王毅正在准备写字

2016年,王毅家庭做了一件“大事”:将百年家风凝练为24字新家训。“以德立身、以孝传家、以诚待人、以和处世、以勤敬业、以忠报国”——既有传统美德的根基,又注入“报国”“敬业”的时代强音。

在教育子女上,王毅一直将家训家风贯穿始终。为四子女亲撰家训楹联、赠孙辈“天道酬勤”等书法作品,身为幼教的孙媳妇首次登门,赠送一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子箴言……“家规是行为指南,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有了家规,孩子的行为从小就规范了,才能让这个家庭持续向好发展。”谈及设立家规家训的初衷,王毅回忆说。

在家庭管理上,王毅和老伴儿始终坚持四个“一样对待”:儿子和女儿一样对待、女婿和儿子一样对待、儿媳和女儿一样对待、内孙和外孙一样对待。“我和老伴儿是有福气的,在我的家里,儿女、女婿、媳妇一样孝顺。”王毅夸赞说。

王毅和爱人

王毅和爱人

今年已88岁高龄的王毅,自2000年起,每年义务为群众写春联200余副,25年来,4000余副春联从他手中送出,并且分文不取。

“国家给了退休金了,你给钱,我就不值钱了。”面对群众的谢礼,王毅总是这样拒绝。那些“和顺满门添百福”“忠孝传家达三江”的墨迹,早已成为群众的“精神年货”。

“好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写书法传递给别人,给别人送字,也是一种养老办法。”王毅的话语和做法诠释“以忠报国、以和处世”的赤子情怀,更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信念播撒乡野,彰显老党员“小家系家国、笔墨即担当”的格局。

王毅一家人在写春联

王毅在写对联

就业带动

“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家风才能走得更远”

绥德的风掠过黄土高坡,吹过蜿蜒的无定河,也拂过那些为生活拼搏的人们。有人在命运的岔路口徘徊迷茫,有人却在困境中抓住微光,将其化作照亮前路的火炬。董琴一家,便是后者,他们的故事,在时代的浪潮里,书写出别样的精彩。

榆林市绥德县董琴夫妇,携手从下岗的困境中走出,创办了绥德县董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缺乏经验、市场竞争激烈……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董琴面前。但她和丈夫没有退缩,他们四处奔波寻找投资,参加各种创业培训提升自己,深入市场调研了解需求。经过无数次的碰壁和摸索,瞄准家政服务业缺口,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月嫂、育婴等实用课程。

董琴正在培训如何照顾幼童

董琴正在培训

董琴家庭是一个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家庭,家中多位成员都是共产党员。全家始终将“红色是底色,不忘党的恩情”作为家训。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也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的重要性。

为了将党建与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学校创新性地创立了党建课堂,将党的政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传递给身边的学员和群众。在党建课堂上,不仅有理论学习,还有生动的红色故事分享、实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让学员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董琴丈夫给学员上党课

董琴丈夫给学员上党课

“我们希望学员们不仅能掌握一门技能,更能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家风,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走得更远。”董琴说。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员在毕业后,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还成为了家庭和社区中的正能量传播者。

28年来累计培训4632人,为贫困妇女点亮技能之光,向京陕蒙等地输送3000余名专业家政员,助力从业者月薪跃升至16000元。

董琴职业技术学校走出去的学员得到的锦旗

董琴职业技术学校走出去的学员得到的锦旗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的家庭拥有良好的家风,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董琴说。

从党建赋能到乡村振兴,这个红色创业家庭用28载坚守,打通了技能培训与就业致富的闭环,书写了“下岗不失志、红心照万家”的陕北巾帼传奇。

董琴与丈夫

董琴与丈夫

爱心接力

“沙漠里能种活树,孩子心里就能种下希望”

在榆林市榆阳区,一堂没有围墙的“家风课”已持续讲授十年。“治沙女民兵”、退休校长贺莎莲带领56名“超能妈妈团”,用2400小时的坚守、190对结对帮扶的双手,为65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托起一片成长的星空。 

“沙漠里能种活树,孩子心里就能种下希望。”71岁的贺莎莲声音清亮。这位曾扛着铁锹与风沙搏斗的第一代“长城姑娘治沙连”女民兵,在2005年从榆林市星元小学校长岗位退休后,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创办“爱心妈妈·禾苗课堂”。

贺莎莲教导孩子们行少先队礼

贺莎莲教导孩子们行少先队队礼

“从三尺讲台退下来后,我总觉得教书育人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贺莎莲回忆道。当她发现所住社区有十多名孤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这些孩子不仅周末无人照看,更因家庭困难无法参加课外辅导,逐渐变得自卑、孤僻时,一个想法在她心中萌发:“我要当这些孩子的爱心妈妈,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的成长乐园。”

贺莎莲正在讲课

贺莎莲正在辅导孩子

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56人,她们中有教学能手、传媒主播、退役军人和运动员,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绝活”走进课堂。

课堂最动人的“教学成果”,是一批长大成人的“小禾苗”主动回归。

曾经有一个困难家庭的女孩渴望求学深造但无力承担费用,五位爱心妈妈共同伸出援手,为她筹集大学学费。顺利考上大学后,她每个假期都来“禾苗课堂”做义务辅导员,成为一名“爱心姐姐”。

“就像接力赛一样,她们把爱的接力棒传到我手里。”如今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刘七七,一直坚持来“禾苗课堂”志愿服务,从“爱心姐姐”成了“爱心妈妈”,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爱心妈妈教导孩子

爱心妈妈教导孩子

禾苗课堂一角

禾苗课堂一角

正如贺莎莲常说:“当年我们治沙连种下的是一棵棵‘绿’,今天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的是希望。”这片曾与风沙搏斗的土地,如今正用教育和爱心播撒希望的绿洲。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