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特辑③】最美不过家模样 他们这样诠释“家风”
发布于:2025-05-30 11:47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惠茹 叶建峰 高翔 高伟

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精神的归宿。在这里,爱是无声的传承,善是朴素的坚守,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家风故事,往往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

本期微光栏目,我们将目光投向三秦大地上的“最美家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诠释着孝亲、勤俭、诚信、担当的家风真谛。从祖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家训,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每一个平凡家庭,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盏微光。当千万盏微光汇聚,便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长路。让我们走近这些温暖的故事,感受那份质朴却坚韧的“家”力量——它润物无声,却足以滋养心灵;它微小如萤火,却能够照亮远方。

3

薪火相传

“做人要本分,做事要踏实”

在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非遗传承呈现出独特的“家庭图谱”。父子相传的腰鼓技艺、母女相授的剪纸手艺,构成了非遗存续的生长脉络。尤为珍贵的是,这种传承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陈旧规矩,女性在剪纸、民歌等领域的活跃表现,重构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性别图景。全国五好家庭侯雪昭一家,用两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

冯家营村全景

冯家营村全景

走进侯雪昭家中,这位陕西工艺美术大师正在指导儿媳剪纸。“我们家的剪纸不只为了好看,更要把尊老爱幼的家风剪进去。”侯雪昭说。

丈夫陈丕亮作为全国知名腰鼓教练,将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魄注入每一个鼓点;妻子侯雪昭的巧手,让剪刀下的每一个图案都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侯雪昭从小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凭着对艺术的喜爱和一股子韧劲,硬是把剪纸、布堆画这些老手艺都琢磨透了。

侯雪昭与儿媳

侯雪昭与儿媳

这个大家庭堪称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大女儿编排的腰鼓节目曾获全球传统文化春晚最佳编导奖,二女儿夫妇创新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军营文化。最让乡亲们称道的是,他们创办的合作社已免费培训500余名手工艺者,带动周边23户贫困户脱贫。

在这个家里,节俭是习惯,踏实是本分。侯雪昭总舍不得扔旧东西,一件衣服能改好几个花样继续穿。她常对孩子们说:“做人要本分,做事要踏实。”而这个家庭最动人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艺德并重”的家风建设。大儿子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子,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担当化作具体行动。这种“传艺不藏私”的胸怀,正是对勤俭友善家训的最好诠释。

侯雪昭与儿媳(左一)、外孙女(右二)、二女儿(右一)

侯雪昭与儿媳(左一)、外孙女(右二)、二女儿(右一)

这些年,侯雪昭一家没少为传统手艺操心。他们带着腰鼓进校园,教孩子们剪纸,还想着法儿让老手艺跟上时代。从农家小院到更大的舞台,侯雪昭一家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也用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记忆,在黄土地上续写着“艺脉相承,德润万家”的动人篇章。

侯雪昭与外孙女

侯雪昭与外孙女

返乡创业

“良好的家风时刻提醒我们要诚信经营、感恩社会”

在淳朴家风的熏陶下,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神玉村不仅孕育了文明乡风,更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的热潮。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深情厚谊,携着积累的经验与资源,重返这片热土开启创业征程。杜鹏家庭和江晓明家庭正是这股创业浪潮中的生动缩影。

美丽的神玉村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神玉村

1987年出生的杜鹏与妻子毋倩楠,2016年从一家面馆起步,开启了餐饮创业之路。凭借“诚信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他们逐步打造出六六九八餐饮中心。2022年,夫妻二人创办陕西宥于暖食品有限公司,成功注册“澽水河畔排骨铜火锅”商标,将白马滩传统铜火锅进行产业化升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024年,面对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杜鹏毅然决定返乡创业。这一决定得到了妻子毋倩楠的全力支持,她主动辞去幼儿教育工作,与丈夫共同投身家乡建设。白马滩镇党委、政府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从优惠场地租赁到创业政策咨询,从专业培训到金融支持,一系列暖心举措为他们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杜鹏在调配新饮品

杜鹏在调配新饮品

如今,杜鹏夫妇不仅成功运营具有地方特色的老火锅店和食品加工坊,还投资建设了暖山河畔露营基地。在旅游旺季,他们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诚信立身、勤劳致富是咱家的传家宝。”杜鹏动情地说,“正是家乡的好家风给了我创业的勇气和底气。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领略神玉村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杜鹏夫妇创办的暖山河畔露营基地

杜鹏夫妇创办的暖山河畔露营基地

同样被家乡情怀召唤的还有江晓明一家。2016年,土生土长的江晓明携妻子吴冬华返乡创业,投身印象圪崂景区建设。创业初期举步维艰,但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他们通过创业贷款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

为提升景区知名度,江晓明夫妇创新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推广。他们精心策划每个宣传方案,反复打磨每段视频内容,最终使景区游客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2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们又创办“印象圪崂”农家乐,以地道的农家美食和贴心服务赢得游客青睐,年接待量突破万人次,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

江晓明指导研学的学生劳动

江晓明指导研学的学生

“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江晓明说,“良好的家风时刻提醒我们要诚信经营、感恩社会,这才是事业长青的根本。”

江晓明在研磨豆子

江晓明在研磨豆子

工匠精神

“一个女人要有事业,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1988年,出生于榆林普通农家的米宏英与丈夫创办“宏英制衣厂”,面对创业初期资金匮乏、技术薄弱的困境,她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向老师傅求教,并凭借对时尚的敏锐触觉,逐步打开了市场。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宏英制衣厂从一个小小的作坊逐渐发展壮大。1998年,“榆林市宏英制衣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为市、区重点企业。产品涵盖西服、职业装等多元品类。

米宏英一家

米宏英和丈夫、儿子

走进宏英制衣的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专注地忙碌着。“裁剪是服装制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要求每一次裁剪的误差都要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米宏英介绍说。

穿梭在车间里,米宏英不时停下脚步,检查工人的缝制工艺。平时,员工们都称米宏英为“师傅”,这个称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传承,更是人生理念、家风文化的传承。

米宏英指导员工

米宏英指导员工

孝老爱亲、精益求精是米宏英的家风,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将这种优良的家风融入企业管理中。她常常跟员工说:“一个女人,首先要有事业,同时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要充分发挥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两方面作用。”在她的影响下,公司的女员工们都以她为榜样,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米宏英在整理模特身上的衣服

米宏英在整理模特身上的衣服

如今的宏英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共计68人,其中女员工58人。这些女员工在米宏英的带领下,业绩突出,公司被评为榆林市三八红旗集体,并积极打造了“宏英制衣三八红旗集体工作室”,引领公司广大女员工更好地成长与成才,为榆林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米宏英给员工做培训

米宏英给员工做培训

米宏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挥出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独特”作用。她们,是黄河女儿奋进的缩影。


责任编辑:代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