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伊始,万物向盛。光影透过古树斑驳地洒落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庭院中,千年碑石默然伫立,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这份深邃,常令大多数观众心生敬畏,那冰冷的石碑、艰涩的碑文、遥远的历史故事,仿佛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门槛。
而在这里,有个身影在沉寂与隔阂间开出一道新路,他便是陕西网《微光》栏目本期聚焦的创新型文化传播者:讲解员白雪松。
他的讲解,语言幽默风趣,解读深入浅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碑林脱口秀达人”。光环之下,他更有着多重身份:陕西省第十届“陕西好青年”、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以及《石台孝经》“国宝守护人”等,见证着他自2012年加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以来,十三载的深耕与贡献。
光阴流转,初心依旧。如何让沉默的石碑“开口说话”?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化“活”在当下?这不仅是白雪松日复一日的探索,也是我们此次对话的核心。此刻,让我们走近他,倾听他如何让千年碑石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响。
热爱让冷碑石“破圈”
“我与讲解工作的结缘,看似偶然,细想却又带着几分冥冥之中的必然。” 回忆起与讲解工作结缘的契机,白雪松将这份“必然”归结于他自幼对文史的热爱,求学阶段爱不释手的课外书籍和总名列前茅的文科成绩,早已悄然埋下伏笔。
2010年大学毕业后,凭借出色的文笔,白雪松曾做过两年网络签约作家。机缘巧合下,看到一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招聘启事:“要求身高1.72米以上,年龄27岁以下,热爱历史文化……”条件清晰明了,白雪松眼前一亮:“这说的,不正是我吗?”尽管毫无专业讲解经验,但那份对历史的热情,促使他毫不犹豫地投出了简历。
回想起面试现场更是充满了戏剧性。才艺展示环节,白雪松临场发挥了一段脱口秀。正是这份即兴的才思与真诚的感染力,叩开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门。自此,与讲解员身份的不解之缘,使得命运的轨迹也在此刻悄然转向。
而他的走红,似乎也是一场偶然。
时间回溯到2020年,正值博物馆直播元年。彼时,条件受限,白雪松开始了“被迫直播”。设备极其简陋:一台平板电脑加一部手机,却吸引了4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当时就在家里,条件很有限”白雪松回忆道,“但网友们的反响远超预期。”他将脱口秀和文物讲解融合,用妙趣横生的方式拆解碑林的奥秘。比如教大家分辨“日”和“曰”:“看,‘曰’字左上角有个小缺口,就像人说话时张开的嘴巴!”这种信手拈来的生动类比,让晦涩的碑文变得亲切可感。首场直播便收获了500多万点赞。
这场意外的成功,开启了他持续性的线上耕耘。他坚持每周直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网友解读碑林的“冷知识”。直播的成功,让白雪松真切地触摸到了网络赋能传统文化的巨大能量——这正是让千年文化真正“活”起来的关键路径。洞察于此,随后创作了“雪松只讲两分钟”系列短视频。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他将碑林的厚重历史与精妙艺术浓缩成一个个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知识点。截至目前,这些视频累计观看量已突破数千万,影响力持续发酵。
对于走红后被网友冠以“碑林脱口秀达人”等标签,白雪松坦言心情复杂。“说实话,我对‘网红’这个词可能稍有抵触。”他说道,“但要说对这份‘热度’完全无感,那也不真实。心里其实还是有点开心的,比如走在路上被人认出:‘这不是白老师吗?’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能提供很高的情绪价值。”
讲解工作本身也有一定的“幕后”属性,在白雪松看来,网络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它像是一块屏幕,瞬间穿透了物理的阻隔。突然之间,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你、认可了你所做的事。这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放大了讲解的价值,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亲近碑林文化。”
“轻”表达背后的“重”功夫
白雪松的讲解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其“生动”并非浮于技巧,而是源于对碑林文化的熟稔与深刻理解。他深谙每一块重要碑石的来历、内容、艺术价值与历史背景。为了精准解读一块碑文,他常埋首古籍文献与学术论著反复揣摩。入行至今,他始终将讲解工作视为促使自身不断成长的契机。
谈及将深奥碑刻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述的秘诀,白雪松分享了其核心方法:“饱和式研究与追问法”。以解读《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例,他首先“吃透”近2000字的文言碑文,必要时精准转化为白话文;进而深挖核心信息:撰文者身份、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刻碑背景及深层动机。当碑石记载与史书存异时,便需要更深入地考证。
他坦言,一个问题常会引发数十个关联问题,形成“指数裂变”。关键在于把握“边界”,即在无限发散的问题链中,依据讲解目标与观众接受度,精准判断何时深挖、何时收敛。最终目标是将发散问题巧妙“拉回”,在展现碑文丰富历史网络的同时,确保信息聚焦、脉络清晰,形成一场兼具深度与条理的解读。
这份经年累月的学术苦功,赋予了他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底气。其幽默灵动的表达,正是建立在坚实学术地基之上的艺术呈现。观众感受到的轻松,恰恰源于他背后“沉重”的付出。
白雪松的讲解从不“照本宣科”,没有固定讲解词,而是依据游客身份、兴趣甚至表情灵活调整内容。
“观众的学历背景、年龄层次、兴趣爱好,以及是独自前来还是携家人同行,甚至当日心情,都会显著影响讲解策略。”他强调,幽默的最终目的是“让别人开开心心地感受文物”。面对许多人可能并非带着浓厚兴趣而来,而在短时间内培养参观者的兴趣,这是一份挑战。他直言,讲解工作与其他职业一样不易,也面临“轻松应对”的诱惑:背诵一套或两套通用讲解词面对所有游客,既省力又无被投诉之虞。但这样做的后果,于游客而言,讲解员变得千人一面;于从业者自身而言,工作也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
寻找古今心跳的共振点
博物馆的文物里,深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变迁史,而讲解是博物馆的一扇窗口。
谈及讲解员在博物馆中应扮演的角色,白雪松将讲解员的工作划分为三个层次:讲解员首先是一个“人”,是观众群体中的一员。这个层次的讲解更接近于分享与交流。“就像普通观众之间聊天,我也能跟你聊聊这件展品,这时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可能不是首要的,更多是个人感受的分享。”白雪松说。
第二个层次,讲解员需要像庖丁解牛一般,对文物进行系统、深入地拆解。“庖丁技艺高超,源于他最终能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但首先是对‘全牛’,即文物本身及其背景的全方位认知与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才有资格去筛选、排列、组合其中的信息。”白雪松强调,“进而精准地‘下刀’,顺着文物的‘纹理’,即内在逻辑与亮点,将其中最核心、最有趣、最契合观众需求的内容提炼出来,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在白雪松看来,最高层次的讲解,是建立情感与精神的联结。这要求讲解员不仅能拆解知识,更能引导观众跨越时空,与文物背后的古人、历史产生共鸣,让冰冷的器物“活”起来,替古人“说话”,触动观众的心灵。这需要极高的共情能力和表达艺术。
白雪松总结道,一个优秀的讲解员,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应具备深厚学养,并且能够激发共鸣,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智慧的拆解与动人的重构。
面对当下众多优秀且受欢迎的讲解员,白雪松坦言更关注并欣赏同行们的优点与独特之处。“他们的成功路径,某种程度上与我初期很相似,都强调以观众为导向,作为讲解员,核心使命不仅是将西安、陕西乃至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展示给大众,更要确保观众是带着开心、满意和收获离开博物馆的。我们的讲解工作,同样需要这种服务意识。”白雪松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