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丨千年碑石遇知音(下)
发布于:2025-06-06 16:46   来源:陕西网   作者:文/李惠茹 周润峰 高伟 图/叶建峰

白雪松 首图 下

六月伊始,万物向盛。光影透过古树斑驳地洒落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庭院中,千年碑石默然伫立,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这份深邃,常令大多数观众心生敬畏,那冰冷的石碑、艰涩的碑文、遥远的历史故事,仿佛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门槛。

而在这里,有个身影在沉寂与隔阂间开出一道新路,他便是陕西网《微光》栏目本期聚焦的创新型文化传播者:讲解员白雪松。

_MGL6628 拷贝 2

他的讲解,语言幽默风趣,解读深入浅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碑林脱口秀达人”。光环之下,他更有着多重身份:陕西省第十届“陕西好青年”、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以及《石台孝经》“国宝守护人”等,见证着他自2012年加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以来,十三载的深耕与贡献。

光阴流转,初心如旧。如何让沉默的石碑“开口说话”?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化“活”在当下?这不仅是白雪松日复一日的探索,也是我们此次对话的核心。此刻,让我们走近他,倾听他如何让千年碑石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响。

微信图片_20250606151203

“费力讨好”观众是一件有趣的事

白雪松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博界关于“传统”与“创新”“严谨”与“通俗”的思考。有人曾质疑这种鲜活表达是否会消解碑林的庄重性与学术性。

_MGL6749 拷贝 2

关于如何平衡脱口秀式讲解的趣味性与碑刻知识的严谨性,白雪松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认为,抓热点、保证趣味性是吸引观众的手段,而钻研文献书籍则是确保讲解专业性的根基。“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完全可以把专业内容讲得更有趣。只不过这确实是一件‘费力去讨好观众’的事——费的是自己的力。”

这种高投入的做法很多时候未必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收益。“我也是在线下这样讲了很多年,偶然直播被大家关注到,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被看到,不就等于一直在做所谓的‘无用功’了吗?”当被问及为何明知如此还要坚持时,白雪松的回答简洁而真诚:“有趣!”

微信图片_20250606151214

他进一步解释道:“对我个人来说,这就是件有趣的事。而且,说句可能有点矫情的话,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很多观众的笑脸。当你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越好,讲得越有趣,看到的笑脸就越多。”

“喜剧拍摄很有难度,让别人笑是最难的。而能每天固定地逗笑十几、二十个观众,甚至更多观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白雪松说,这种成就感或许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但对我来说,这就是动力所在。那些被逗笑、感到舒适、觉得讲解与众不同的观众,最终会形成口碑效应。他们会口口相传,‘下次去一定要指定这位老师讲解’。”正是这些真实的反馈,成为了他坚持“费力讨好”观众的最大意义。

获得淘宝直播年度精品TOP案例,杭州总部领奖 拷贝

走的人多了路就通了

有益的探索,远不止于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讲解员。白雪松的魅力,在于精准地找到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密钥。“要让年轻人爱上碑林,不能仅靠灌输知识,更要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白雪松说。

讲解《颜勤礼碑》时,他不仅赞叹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刚健,更会剖析笔锋流转间蕴含的忠义气节:“看这笔力千钧,仿佛能感受到颜鲁公书写时那股浩然正气穿透纸背,直击人心。这不仅是书法,更是风骨的铭刻。”他让观众明白,碑刻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时代精神、人物性情、社会风貌的立体呈现。

给讲解员·播音员·主持人们做培训

当被问及讲解风格是否为行业提供了借鉴时,白雪松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分享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反馈:许多博物馆同行在参加他主讲的培训时,或在碑林现场交流时,会直接告诉他“白老师,我是看了您的视频才学会这样的。”“白老师,我特别喜欢您在《国家宝藏》里的讲解。”“这些反馈让我看到,我的方式确实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引导,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样板,这至少说明,在业内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大家觉得这条路行得通。”白雪松说。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对于自己这一创新举措,他的态度谦逊而务实:“我可能是最早走这条路的人之一,或者说,是‘第一批探索者’。当第一批人走通了,自然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跟上。”最后,白雪松借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总结道:“走的人多了,路就通了,也就成了大道。”

国家宝藏录制现场沟通 拷贝

令人欣慰的是,白雪松的实践逐渐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也证明了严谨的学术与生动的传播并非对立,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拥抱时代,创新表达。

接受延迟满足才能收获更深厚的回报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白雪松分享了两点感触:热爱需要“支撑点”,而非空洞的口号。他直言不讳,“最俗套的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但空洞地喊热爱某个行当是苍白无力的,热爱必须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_MGL7020 拷贝 2

白雪松的第二个感触是,在这一行,必须愿意投入大量“吃力”且未必能立刻看到现实收益的工作。这包括深入的研究、枯燥的练习、反复的打磨、不计短期回报的创新尝试等。“这些付出是深耕的必然,是通向专业和卓越的阶梯。接受延迟满足,才能收获更深厚的回报。”

谈及未来,白雪松透露有近期和远期两大计划,近期是聚焦趣味历史科普读物,主打“有趣冷知识”与“文物背后的故事”。运用轻松、生动的个人化笔触进行解读,力求科普性强、趣味性足。白雪松的更大愿景,是将自己宝贵的讲解经验系统化、实用化地传递给同行。这套方法论的目标是帮助讲解员摆脱“照本宣科”,掌握灵活、深入且吸引观众的讲解能力。

_MGL6854 拷贝 2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碑林庭院,白雪松一天的讲解落下帷幕。人群散去,他常常会独自伫立片刻,目光再次温柔地拂过那些历经沧桑的石碑。此刻的寂静,与讲解时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动人。

作为碑林这座文化宝库的深度解读者,也是千年石刻艺术与精神价值的当代诠释者,白雪松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找到知音,让历史的回响在时代的脉搏中继续激荡。 

_MGL6930 拷贝 2

在白雪松的讲解声中,我们听见了千年碑石的过去,也看到了它走向更广阔未来的可能。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微光丨千年碑石遇知音(上)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