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双向奔赴 亟需发力突破困境
发布于:2025-06-11 18:54   来源:调研与决策   

职普融通双向奔赴 亟需发力突破困境

——铜川市“职普融通”专题调研报告

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

职普融通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形成各阶段职教与普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办学新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深入了解铜川市职普融通的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访谈等方式,对辖区内2所职业高中的21名教师和27名在校学生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职普融通发展较好,融通课程广受师生青睐,职业中学招生竞争力增强。但仍存在公众认知有偏差、政策资金难保障、师资需求难满足等问题。

一、职普融通发展较好,融通成效初步显现

(一)职普融通开展情况较好,融通形式丰富多样。调研显示,85.7%的受访教师表明学校对职普融通工作极为重视。52.4%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职普融通课程及活动,通过开设职普融通班、综合高中班、职教高考班、职普学生学籍互转、教师互聘师资共享、组织职普学生交流活动、实训基地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职普融通。

(二)融通课程实用性强,师生满意度较高。调研显示,在开展职普融通课程的学校中,81.8%的受访教师认为,职普融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升学帮助、就业帮助有效果,72.7%的受访教师觉得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作用。而受访学生更是一致表示,职普融通课程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和升学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职普融通极具特色,学校招生竞争力增强。职普融通体系成功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学校塑造了创新教育的品牌形象,成为极具特色的招生亮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生源踊跃报考,还显著提升了学校在区域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优质生源占比明显提高,为招生工作开创了全新局面。且随着学校职普融通工作的深入开展,其社会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周边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也开始关注并认可这一教育模式,学校在招生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二、多重因素制约发展,融通困境亟待突破

(一)公众认知存在偏差,社会认可度较低。在调研职业中学职普融通面临的困境时,81.0%的教师指出,“重普轻职”社会观念制约职普教育良性融通。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社会公众观念认知的偏见,从思想根源上限制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可能性。一方面,职业教育仍然被认为“低层次教育”。尽管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也开始打破学历层次的“天花板”,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社会大众依然没有把职业教育看作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的教育,中职低于普高、职业本科低于普通本科的社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难以消除。另一方面,读高中、升大学、考研究生依然是公众认可的主流升学模式。普通高中学生可以轻松转入中职学校,但职业中学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则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缺乏体系化设计,难以引导中小学生从小认知、理解职业教育不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面临教育选择时,往往对职普融通望而却步。

(二)政策资金难保障,融通落地存在困难。调研显示,81.8%的教师表示职普融通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实训设备、实验室等资源不足;66.7%的教师表示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难以推进改革;61.9%的教职工表示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投入必要的资源。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倾向于普通教育,限制了职普融通的推进。职普融通的主要目的是让职业中学为普通高中做分流。但现实情况是,职业中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软硬件有限,难以容纳大量学生,虽然政策上支持职业中学的发展,但资金等实际支持并未完全落实到位。铜川市某职业中学主任表示,“自己任教30余年,希望学校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国家的政策也很好,但是目前地方政府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学校面积狭小,各方面设施陈旧,我们真是有心无力。”由于缺乏资金,学校无法及时更新部分设备,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落地实施,严重影响了职普融通的教学质量。

(三)师资力量难满足,教学质量待提升。调研显示,54.1%的教师表示当前职普融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职普融通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技能。职业中学大部分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尚可,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给予学生专业深入的实践指导;而普通高中教师更是缺乏职业技能背景,难以胜任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同时,受当地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部分职业中学教师年龄偏大,且存在专业与学校现有专业不匹配的情况,导致教师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二是多元化学习需求无法满足。在开展职普融通课程时,热门专业或新兴领域课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师极度匮乏,而传统学科教师相对过剩,课程开设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得职普融通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难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

三、扎实推进职普融通,多方施策共促发展

(一)打破观念鸿沟,破除职普偏见。一是完善升学路径。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计划,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为职普融通学生提供更畅通的升学路径,让职普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二是消除就业歧视。制定公平合理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摒弃学历歧视,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在就业环节实现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职普融通的优势,深入介绍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树立和宣传职业教育领域的优秀典型,如优秀毕业生、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杰出技能人才等,通过真实案例让社会看到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同样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逐步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二)强化政策扶持,均衡职普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将资金重点向实训设施建设倾斜,助力职业中学打造符合产业前沿标准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实操能力,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构建集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操作于一体的实训中心。同时,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使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动态保持同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整合多方资源。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捐赠、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参与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职业中学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的低息贷款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此外,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的参与成本,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推动职普融通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实践活动及专业进修,获取双师资格。开发专门针对职普融通的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理念、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实践技能提升等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方便教师学习。同时,组织职业中学与普通高中之间的教师定期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通过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职普融通的教学水平。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行业中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弥补学校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让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构建出“技能+理论”双优型教师培养模式,为职普融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