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城市公园的足球场上,不同年龄段的足球爱好者们尽情奔跑挥洒汗水;学校里,足球社团的孩子们满怀热情刻苦练习。
从全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中401支球队、8798名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到基层区县110个足球协会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全覆盖,再到70所高校102支队伍在大学生联赛中展现青春活力,陕西足球的群众根基看似深厚。
然而,当贵州“村超”以580亿次浏览量火爆出圈,江苏“苏超”以场均近万观众刷新业余赛事纪录时,陕西足球却仍囿于“墙内开花墙内香”的困境,缺乏席卷全国的强劲“东风”,记者试图探知一二。
“破圈”密码
越玩越会 越会越有
“苏超”以“为城市荣誉而战”为口号,吸引全省13个设区市组队,65%以上球员来自业余群体,年龄跨度从16岁到40岁;贵州“村超”的20支参赛队伍中,既有农民、教师,也有外卖骑手和退休工人,甚至70岁老人和10岁孩童都能在“超级星期六”上场一试身手。
“零门槛”的赛制设置让足球回归大众,成为普通人表达热爱的舞台。
“苏超”热梗 来源网络
“苏超”巧妙运用“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地域梗,将城市历史渊源转化为观赛趣味点,扬州队的中场非遗展、盐城的“观鸟+观赛”套餐,让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带动镇江景区夜游人数增长3倍、盐城相关套餐预订超2万单;“村超”则将苗族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融入赛事,甚至开发“足球纹”蜡染文创产品,让体育成为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
人民日报评论道,“苏超”等之所以出圈,关键在于“群众性”。场上群众是踢球的主力,场下群众是“玩梗”的主角,场外群众是消费的主体,群众还是城市治理的主人翁。
从传播影响力来看,“村超”和“苏超”借助社交媒体的东风一飞冲天。
“苏超”凭借“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个性口号以及球迷们创意无限的应援活动,多次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焦点 ;“村超”通过抖音、快手等热门平台,将球员失误、球迷爬树观赛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瞬间捕捉并放大,使之成为一个个传播爆点。
纵观经验,要让传统体育“出圈”,需要经历从“精英运动”到“全民狂欢”,从“体育赛事”到“文化符号”,从“自娱自乐”到“全民共嗨”的多个过程。
现实困境
观念、空间、市场的三重羁绊
反观陕西,手握三级联赛体系与志丹县“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的标杆王牌,却陷入“三重困局”。
“踢球耽误学习”的观念影响深远。西安市长安区第二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体育特长生小吴坦言,自己从小热爱足球,但受到父母阻拦,直到成为体育特长生后才得以系统训练。这种情况在陕西学生群体中颇具代表性。
陕西足球运动发展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观念上,空间和场地短缺同样掣肘。
在城市中,除了学校操场和公园内有限的简易活动设施外,专门的足球场地数量并不多,农村地区情况则更为严峻。
虽然《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200块足球场地并推动开放,但部分学校仍以“影响学生休息”等为由将原有球场改建,加剧了青少年训练场地不足。
针对这一点,中巴国际足球俱乐部联合创始人和青训总监王庆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虽然陕西建立了三级联赛体系(陕乙、陕甲、陕超),但各地政府参与度较低,青少年足球人口基础依然薄弱。
受访者供图
王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普通班级为例,基本人数在50 - 60人,体育班学生只有十几人,但他们大多只是喜爱运动,并非对足球情有独钟。这种情况导致足球人才选拔基数过小,难以形成广泛的人才储备。
志丹县校园足球联赛虽有6000人参与,但新媒体传播矩阵尚未成形。反观“村超”通过草根解说、方言互动打造亲民IP,陕西赛事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报道阶段。
此外,商业支持的匮乏更是痛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2月,中国足协官方发布了《关于对西安崇德荣海足球俱乐部变更注册会员协会进行公示的通知》,宣布这支陕西球队正式“远走”山西,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记者调查发现,西安崇德荣海足球俱乐部因不堪主场费用(单场近百万),让俱乐部不堪重负。类似的还有陕西长安竞技俱乐部2023年因资金链断裂无奈解散,则揭示了更深层的商业生态失衡。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投资足球的产出回报过低,缺乏投资热情;而国企在投入足球时,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对关系资源要求更高,投入也十分谨慎。
民间联赛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市场化程度低。虽有陕旅、陕体集团承办“梅西中国行”等国际赛事,但后续仍未能形成可持续收益模式,受制于体制限制和市场反应滞后;渭南市蒲城县五人制足球联赛的赞助主要来自本地企业,缺乏全国性品牌支持。
相比之下,“苏超”通过引入转播权、赞助商合作,逐步实现赛事盈利;“村超”则通过门票、文创、电商等多元渠道,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亿元。
破局之路
好苗子更需施好肥
延安市志丹县,被誉为“西北足球之乡”,这里曾走出陕西女足超级联赛的冠名球队,培养出不少国字号球员,足球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志丹县足球队员们正在训练 来源:志丹足球
截至2024年,志丹县24所中小学和10所幼儿园被列为足球布点学校,60余支队伍常年参赛,6000余名青少年参与训练,足球普及率达30%。多年来,志丹累计培养国家运动健将2名、一级运动员59名、二级运动员285名,足协更是全国唯一的“双五级”足协。
一个人口15余万人的县城,爆发出巨大的足球能量,这其中不仅是热爱与坚持的精神硕果,更是教育与产业、政策等深度融合的最终导向。要振兴陕西足球,“志丹经验”推行全省之余,更要融合兄弟省份多元经验消化并吸收。
6月12日,2025年中西部县域地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公益项目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第十四届青少年校园足球金杯赛在志丹县举行,图为男子组队员。 来源:志丹足球
一方面借鉴江苏“体教融合示范区”经验,陕西可将足球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升学政策上给予足球特长生倾斜;另一方面挖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为民间赛事注入独特基因。
修好内功,下一步便是市场激活与传播。通过降低民间赛事参与门槛,鼓励社区、企业、社会组织自发组队,同时建立“融媒体中心”式赛事传播矩阵,整合全省赛事资源,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常态化直播。例如是否可以借鉴“村超”的“草根解说”模式,邀请本地网红、足球名宿担任赛事主播,打造“接地气”的传播内容。
陕西足球万事俱备,备的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完善的赛事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但要想真正“出圈”,还需在政策落实、市场运营、文化融合和传播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借好各方“东风”,才能乘风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