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金”城里飘墨香
发布于:2024-04-18 16:50   来源:陕西网榆林频道   作者:辛杰昀

人间四月芳菲尽,“墨金”城里飘墨香。作为能源大市、经济大市,继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后,今年4月10日,榆林又举办了两场盛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座谈会。

提起陕北榆林,人们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这里有煤炭!确实,在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下,榆林人民钱包鼓起来了,腰杆挺起来了,欣慰之余,给榆林赋予了“墨金”的雅称。过去一年,榆林保持定力、砥砺奋进,勇挑大梁、勇开新局,继续交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GDP总量突破7000亿量级、经济总量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入围“2023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在这样的“硬实力”面前,人们不禁发出灵魂拷问,明明一个资源型城市,为什么文艺盛会选择在榆林举办,为什么文化盛宴会频现榆林?

这是一个好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源自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蕴。榆林能源资源富集毫无疑问,但认为榆林只有能源资源确属误解。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黄土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交织融合、交相辉映,太极湾诉说着“秦晋之好”,波浪谷展示着鬼斧神工,红碱淖被誉为“大漠明珠”。鬼方都城、石峁遗址,为中国史研究与重构延续着重大贡献。匈奴族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统万城,历经岁月沧桑,始终闪耀风华。精巧绝伦的陕北剪纸早已名扬四海,激情四溢的秧歌舞岀陕北淳朴民风,慷慨激昂的道情演绎翻身作主豪迈之情。

源自鲜明的文艺创作担当。时至今日,柳青的《创业史》依旧激励着后人艰苦创业,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仍然感染着380万榆林人民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乐章。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学陕军”“陕北民歌”“长安画派”“西部影视”中都有榆林籍艺术家的影子。过去一年,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荣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斩获第二届香港紫金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电影《拨浪鼓咚咚响》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这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的见证,更是榆林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缩影。这些沉甸甸的果实得益于榆林本身作为“文化富矿”的先天优势,尤其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重视文艺人才、支持文艺创作的强力保障。据悉,近五年全市累计资助扶持文艺作品246个、文化产业项目143个,直接用于文艺事业的资金达1.18亿元。

源自坚决的文化强市主张。近年来,行驶在经济快车道上的榆林人民始终保持理性冷静,终于达成一致共识:“因煤而兴”绝不“一煤独大”,坚决摆脱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认识统一,信念坚定,如何做到“绝不”,如何成功摆脱,这是摆在榆林党政干部和广大人民面前的时代考题。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在实践的过程中,榆林找到了突破口——靠创新突围。聚焦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市委市政府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石峁申遗,创新思路推进古城保护开发,把“考古热”“非遗热”延续下去。抓好长城、黄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更多触手可及的文化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以文化人,提升市民素质。开展青年艺术家创作扶持计划,推出彰显榆林特色、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同时,借助全国文旅融合热度和榆林乡村“土特产”、冰雪“冷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两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标,带动文旅产业整体提档升级。


责任编辑:文剑